“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寄语;“公家的钱不能动,平安就是最大的福。”这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不求您发财,只求您平安。”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期盼……走进郑州市各级机关,几乎在每个党员干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着一句句这样的亲情寄语。(714日新华社

 

郑州市的亲情寄语式反腐一经媒体报道,主流的声音立即条件反应式地唱衰,视此举为“下下策”、“很傻很天真”。公众本能地认为反腐要靠制度,而此类亲情警示并没有触及根本,不可能真正阻止和防范腐败的发生。笔者认为,对于亲情寄语式反腐的过于苛责反而无益于反腐自身。

 

诚然,反腐的根本是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并形成有效的制度,但治本并非要放弃治标,二者不应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制度漏洞并非腐败发生的唯一原因,官员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以及周遭环境都可能使其质变。既然病因是多元的,那么,药方也就不应当是单一的。与官员腐败有最直接利害关系的便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等亲人,一旦东窗事发,不但自己会身败名裂,至亲骨肉的名誉、前途等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故而,亲情寄语式的反腐举措就是用最明白、最现实的利害得失跟官员陈述腐败的危害,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对于反腐是有积极意义的。

 

至于制度,关键是如何构建制度,构建怎样的制度,而非言必谈制度,对任何非制度性的创新举措习惯性地否定。这不仅会消磨各级政府机关探索廉政机制构建的积极性,最终也不利于反腐制度的完善。因为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反腐制度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磨合和修正,这就需要各级机关的大胆创新,也包括非制度性的创新,进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相对理性、稳定和长效的制度。况且,即便是有效的制度,经过时代的变迁,也可能出现老化,需要及时更新。

 

故而,亲情寄语式的反腐虽属于反腐的枝叶,但也是对反腐千里之程中的有益创新,应当首先予以肯定。全社会当以集小流而成江海的胸襟去健全反腐的根本,推动治标与治本的良性循环,使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