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旗的故事
作者:卞婧娴 发布时间:2013-07-10 浏览次数:2234
“秉公执法为百姓,深入办案知人心。”
这是兴化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包同英收到的众多锦旗中其中的一面,送来锦旗的是白发苍苍、年过半百的吉老汉。
故事还得从两年前的一场纠纷说起。吉某家的儿子小吉退伍复员后从事水电安装工作, 2009年,小吉与兴化开发区生产面粉加工的某公司签订了安装厂区供水及消防管网协议,负责承包整个厂区水电、消防工程。然而,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小吉承包的工程非但没有盈利,还亏损了一笔不小的数目。小吉想不通,为什么辛苦干活却换来最终“亏损”的结局。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小吉钻进了“牛角尖”。而此时,小吉的妻子又向小吉提出了离婚请求。经济的损失、妻子的离去,小吉将这一切都归责于某公司。小吉认为在施工工程中增加了工作量,要求按实际工作量给付工程款。但该公司却坚持认为,施工过程中并不存在加大工作量的事实,只肯承担合同约定的工程款12000元。双方为此协商未果,小吉一家人遂以要求支付劳动报酬为由,将某公司起诉到兴化法院。
承办案件的包同英法官经过审查,发现该案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报酬纠纷,而应是建设工程合同争议。但如果按程序对实际工程量进行相关鉴定,无论是人力或是财力,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经综合分析案情,考虑小吉的实际困难,包法官力图通过调解化解这场纠纷。而面对法院的调解,原告小吉坚持认为在施工工程中有增加了工作量的事实行为,要求按实际工作量给付工程款,但因未经相关审计、鉴定,而举不出有力证据;被告某公司则坚持否认在施工工程中增加了工作量,且作为集团的连锁企业,财务受上级集团控制,囿于严格的财务制度,公司对资金没有支配权,更不可能随意加付工程款。一时间,原被告双方都没有退让之意,双方陷入了僵局。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包同英法官冒着高温和酷暑,多次奔走于原告小吉与被告某公司之间,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疏导工作,向原告普及法律知识、阐明基本法理;向被告宣讲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之道和社会责任,动员公司对原告的亏损进行适当补偿。为了促进矛盾的化解,包同英法官还积极向所在的兴化经济开发区报告情况,争取支持,请相关领导帮助协调。在包同英法官多次沟通、协调,以及开发区相关领导的不懈努力之下,某公司终于被办案法官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小吉家庭的同情,经请示上级集团同意增加小吉承包工程款8000元。
接到法院调解书的小吉内心十分激动,而某公司补偿的这8000元似乎也成了一把打开其心头“疙瘩”的钥匙,小吉的精神越来越振奋,重新校准了生活的方向。看到儿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吉老汉打心眼里佩服包法官,他说包法官办案救了他的家人,让他们一家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