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引发刑事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作者:徐庆兵 杨晓琦 发布时间:2013-07-02 浏览次数:1113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手中有越来越多的闲散资金,而与此同时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收缩导致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壮大,结合我院在审查逮捕工作中遇到的民间借贷引发的犯罪情况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形式的货币再交换容易成为滋生各类违法犯罪的土壤,若不加以规范将会对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威胁,甚至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一、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基本情况
结合我院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的审查逮捕情况将民间借贷引发犯罪情况分析如下:
由此表可看出:与2012年民间借贷引发犯罪情况相比较民间借贷引发故意伤害罪占故意伤害罪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民间借贷引发非法拘禁罪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与2012年民间借贷引发犯罪情况相比较,2013年上半年明显增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寻衅滋事罪四种类型的犯罪,2013年上半年并无民间借贷引发的诈骗罪等。
二、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特点
(一)是侵害的犯罪客体广,犯罪类型相对分散。民间借贷引发的犯罪涉及范围广、类型分布不均匀且涉及罪名多,主要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侵犯财产类犯罪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的10余个罪名,社会危害性较大。
(二)是危害行为形式多样化。民间借贷所引发的犯罪危害行为包括各类型的欺骗和胁迫等暴力行为,主要有因发放高利贷无法收回而采取的非法拘禁他人、随意殴打人他人的危害行为,以及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故意伤害等行为。
(三)是犯罪主体多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较多。2012年上半年受理一起因民间借贷引发非法拘禁罪中有8名犯罪嫌疑人,同期受理的因借贷引发过失致人死亡罪中有10余人参加,但除一名犯罪嫌疑人外其余人员均在逃或身份不明。
(四)是涉及被害人范围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情绪易于波动。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7件7人,其中涉及到章丘市明水街道办,高官寨等四个乡镇,财产损失两千余万元,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是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隐蔽性较强。犯罪双方当事人之间多为亲戚、朋友等熟悉关系,相互间的借贷为公民之间的私下行为缺少对民间借贷资金运转等情况的后续跟踪机制,导致相关部门不能及时监督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三、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原因
(一)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民间借贷多为公民间的私下行为,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规范,因此打击民间借贷所引发的犯罪具有滞后性。自2010年3月以来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市经营服装店和酒店,期间王某以做生意需要资金和承兑汇票为由许诺高息,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公开向他人大量借款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支付借款利息和个人挥霍,初步统计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有近900万元未追回。
(二)是犯罪分子利用高息引诱,易于收集民间闲散资金。犯罪分子利用普通老百姓想发财的心理大肆渲染民间借贷可以“钱生钱、利滚利”、“高额回报”诱使群众掉进他们的陷阱中。2012年受理的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均是以月息1分、5分、8分、1角、1.5角不等的高息利诱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中五名犯罪嫌疑人在较短时间内收敛上千万元公众存款。
(三)民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之间多为熟悉关系,甚至有些犯罪嫌疑人为当地的“名人”、“能力人”,这些身份关系较容易取得群众信任,加之法律和科普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部分群众不知道参与非法集资的资金和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直到犯罪分子携款逃跑才恍然大悟。
(四)是公众法律观念落后。人们法律意识仍相对淡薄,尤其是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方面较盲目易冲动且处理方式较偏激,有人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而诉讼程序繁琐、效果不明显,最后导致在“维护”合法权益时自己反倒成了犯罪嫌疑人,如犯罪嫌疑人于某在联系不到债务的孙某后便向担保人孙某索要欠款,未果便将孙某非法拘禁而获刑。
四、预防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对策
(一)是充分行使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利用民间借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方向,配合公安机关巩固相关证据材料加大力度打击在非法集资阴影下运作的高利贷行为,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别对待不同犯罪,在我院受理的民间借贷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中,在审查逮捕阶段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证据材料,对因索要高利贷、赌资或担保公司索债而涉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坚决予以打击;对因索要合法债务而违法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保证诉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条件下采取取保候审,在遏制高利贷等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的同时积极挽救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的失足人员。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风险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积极进行法制宣传,使群众意识到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超出部分的利息得不到法律保护,从而使群众消除投机侥幸心理。普及合法权的相关诉令程序使群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选择合法、正规渠道来维权、制作、分发法制宣传册选取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些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照片和插图、深刻揭露该类经济犯罪的类型、特点、手段和社会危害性,并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以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理性理财、合法维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