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法院:"农"字当头谱写服务发展新篇章
作者:刘光亮 谭江宇 发布时间:2013-07-02 浏览次数:1463
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第十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坚定的表达了党中央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进入21世纪后,句容市将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农业生产格局。作为司法机关,句容法院积极应对地方发展现状,主动将审判工作融入到"三农"工作中去,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情系农业:"一站式"服务快速化解涉"农"纠纷
2012年9月25日早上,句容市下蜀镇六里村村委会的村民活动室里坐无缺席。随着老支书一声令下,喧闹的会议室里立马安静了下来,村民随即把目光转向了台上。
"大家好,我们是句容法院下蜀法庭的法官,昨天我们在参加镇上组织的民调例会时,了解到了你们因为农田污染导致水稻减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是来帮助你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任下蜀法庭庭长的陈琴向在场村民作了简单的介绍。
原来,2012年9月24日上午,句容法院下蜀法庭在参加下蜀镇基层民调组织工作例会时,该镇六里村的调解主任反映了该村多名农户今年种植的水稻因为附近一家化工厂排污的原因发生了生长缓慢,甚至有部分稻田内的秧苗已经全部死亡的情况,部分村民对此情绪比较激动,这一事情立即引起了参会法官的高度重视。
例会结束后,下蜀法庭法官在陈庭长的带领下于第一时间来到该村实地勘察了稻田内秧苗生长情况,并主动到排污企业某化工厂了解相关情况,该厂负责人也实际承认水稻的生长受到了影响。当发现上述情况属实后,下蜀法庭快速启动调解预案,初步制定了调解计划,并积极组织村民代表与化工厂负责人进行调解。
"你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早就找过村里,也到镇上反映了,但就是不给我们解决!""就是,你们还不是'官官相卫'……"面对村民的责问,此时台下的村民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可是这位年轻的陈庭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提了提声调,一脸笑容的继续对村民说道:"我保证一个礼拜之内解决问题,如果到时候解决不了,你们就拆了我下蜀法庭的招牌!"眼见陈庭长下了"军令状",在场的村民立即安静了下来,纷纷向陈庭长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于是陈庭长拿出笔记本一一记载村民们的相关情况。
然而,坐在一旁的老支书却为这位年轻的陈庭长捏了一把汗,心想:到时候如果兑不了现,这70多户村民可不是好惹的,弄不好真把法庭拆了也不见得。
老支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干部,他深知法律水平不断提高的群众是不好"惹"的,法院审理案子最少的期限也有一个月时间,况且面对的是70多户村民家庭,从调查取证到调解结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既要下到田里核实村民的实际损失,还要做好化工厂这个"老大难"的工作,而陈庭长居然说在一个星期内予以解决,似乎有点不太可能!
其实,陈庭长的自信来源于法院专门为"三农"问题推出的司法服务"套餐"。针对辖区农业人口较多的特点,句容法院从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发,积极为涉诉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对此,该院开设涉"农"维权绿色通道,从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周到、快捷和高效的服务,让农民朋友深切的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自2012年以来,该院审结涉"农"劳动争议案件227件,审结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1548件,执结拖欠工资案件214件,工资总额483.14万元。
此外,该院制定院领导集中驻点安排表,实行院领导巡访基层村组织制度,并成立七个工作组,由七名党组成员担任组长,各庭室负责人具体实施,定片定责法官参加,通过走进群众家中,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资料,使得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法院工作开展情况,并倾听和收集群众对法院的工作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和反馈。
为了更有效的化解涉"农"纠纷,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该院扎实开展与各乡镇(管委会)和谐共建活动,积极走访全市100多个行政村委会,调研法院在基层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听取工作建议,逐步在各行政村委会设立诉讼服务便民联系点,向基层村干部发放法院包片领导及法官联系卡,公布包片领导及法官的姓名、职务、照片和联系方式,以便更好的服务基层群众。
一天后,当陈庭长把涉污化工厂负责人请到村里来,主动与村民商讨赔偿事宜后,老支书不得不佩服陈庭长的办案能力。然而事情并不像老支书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当陈庭长再次来到该厂,负责人却以"排放的污水并不一定导致水稻减产"推诿了起来,对陈庭长的调解工作并不"买账"。
"还好,有我们法院与各乡镇建立的和谐共建制度,我们邀请了镇里的分管副镇长一起去涉污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庭长向记者说道。在副镇长的主持下,陈庭长向涉污企业阐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与涉诉村民的关系后,一旦诉至法院后,化工厂将面临的是更大的损失,到时候不仅仅是赔偿村民的损失而已。在陈庭长的解释下,化工厂负责人很快同意赔偿损失。
在经过几轮勘察统计后,陈庭长和老支书准确统计出村里稻田总共涉及三个生产队70户农民达100多亩的稻田,在调解过程中化工厂负责人也实际承认水稻的生长受到了影响。10月初,在法院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代表和厂方代表初步达成意见,厂方同意赔偿,但具体赔偿数额待水稻收割后按照今年的水稻一般产量评估每户实际损失后待定。
11月底,涉诉农户家的水稻收割完毕,陈庭长又和村委会干部来到现场实际勘查了减产情况,最终认定除少数几户农户完全绝产外,其他农户根据每亩减产64公斤,每公斤2.88元进行赔偿。随后制定了每户赔偿明细,厂方当即同意在12月15日前将所有赔偿款赔付到位。
12月6日,厂方提前将赔偿款送到村里。可是,在赔偿款发放现场,陈庭长并没有立即将赔偿款发给村民,而是请来了农业技术人员给村民们讲课。
"农药化肥不能多用,洒多了对土地也是一种污染。此外,地膜、畜禽养殖也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在靠近工厂附近的田地要设置排水沟,以防污水排到田里!"随着农技老师讲课的慢慢深入,喧闹的会议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看到讲课有效果后,陈庭长又与村民聊起了家常。她告诉村民水稻收割上来后,要及时进行土地整理,不能因为拿到了赔偿款,而无所作为,甚至去消遣娱乐。当村民拿到赔偿款后,无不感谢法院这种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做法,这种法官进村调解、上门调解的工作方法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虽然补偿数额并不大,但是法院的这种工作方法,的确让人感动。
事后,该院下蜀法庭根据在案件调解过程中出现了排污企业污染可能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专门向当地党委政府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加强排污企业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遏制污染农田的不法行为,保障农业安全,并且得到了积极回应。当地党委政府表示一定吸取相关教训,责令排污企业进行整改,切断农田污染源,保证餐桌上的安全。
关系农村:为高效农业长远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句容把高效农业作为地区发展的特色亮点举措,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低效农业转变为高效规模产业农业的转变。据统计,2013年,全市就有8000多名专门持证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
在服务辖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句容法院始终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先后出台《服务和保障全市重点项目方案》、《服务保障苏南现代农业示范区20条工作意见》等文件,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努力完善"三农"司法服务和保障体系,积极为辖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
"法院的建议就是好,及时帮助我们树立了品牌意识,极大的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我想今年合作社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很多!"2013年5月16日,当记者来到句容白兔镇张小虎葡萄种植合作社时,该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张小虎高兴地称赞了句容法院的做法。
原来,每当夏天葡萄成熟时,市面上就会出现印有"张小虎"包装字样的葡萄出售。对于一开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张小虎来说,并没有采取什么制止的手段,而是听之、任之,还认为既然人家用自己的牌子,帮助自己打广告,拣了一个大便宜。然而,法官的一番话让张小虎彻底觉悟了。
一年前,针对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镇江、句容两级法院专门走访了张小虎葡萄合作社进行调研。在了解到合作社虽然有了自己的集体葡萄品牌,但品牌的准入门槛偏低,以至于一些质量较差的葡萄也贴上了集体商标,还有一些人冒用合作社的品牌时。调研法官告诉张小虎,虽然人家在"帮"你打广告,但他用的质量差的葡萄,久而久之,你的葡萄会因为质量问题而没有人购买,最终损失的将是自己,更影响了合作社今后的发展问题。
如今,张小虎告诉记者,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后,现在无论出差或者外出到外地去,都要到当地的超市、农贸市场去逛逛,看看有没有人假冒自己的品牌,一旦发现情况,立马拿出手机拨打举报电话,保护意识也比以前增强了很多。
"虽然我们没有知识产权的审判权限,但作为地方发展特色,我们始终关注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力争为句容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司法服务!"句容法院党组书记、陈敏院长接着向记者列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我们这里一个关于老鹅的牌子比较出名,然而"树大招风",结果被一家公司冒用了,被冒用公司将冒用公司告上了镇江中院,后来又上诉到了省高院。在此过程中,我们强化司法服务工作,对被冒用公司提供周到的法律服务,最终赢得了官司。"
2012年4月,在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苗木基地里,句容法院后白法庭的法官们正在向该村的苗木职业经理人详细了解苗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该苗木基地是一个以苗木种植、销售为主的市场,拥有苗木价值25亿元,它在各类景观大树的销售、中转方面已经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相当地位。该村现有一类经纪人(司职种植、销售)达到300余人,二类经纪人(仅仅贩卖销售)达到1500多人,参与经营者达到近万人。
当了解到唐陵村上述的各类种植、销售实体中却没有一家注册商标,更没有将自己的销售诀窍、客户名单等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意识,经济模式尚停留在"贩大树"的阶段时,法官立即向该村村支书进行反映,并建议该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建立自己的苗木销售品牌,最终得到了该村苗木合作社成员的认可。
句容法院积极鼓励农户打造本地品牌,注册特色商标,注重帮助合作社利用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原产地证明标志、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将句容高效农业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响亮!
心系农民:做农民权益维护"多动者"
句容是一个农业大市,因此"三农"是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农"纠纷中,句容法院强调维护农民权益是第一位的,要速调快解,及时圆满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土地是从事务农生产的农民的一切,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是农村中最为常见的矛盾问题。2012年以来,共受案处理涉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96件。
在谈及解决该类矛盾纠纷问题时,句容法院诉调中心的顾庭长说道:"土地是农民兄弟的宝贝疙瘩,看的比谁都重要,我们必须贴心换位为他们着想,解决问题要多动腿、多亲近、多话农,最好到田间地头去,因为那里是他们最为热爱熟悉的天地,你站在那,从农事说起,他们才愿意更亲近的和你说话,才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涉"农"土地纠纷中没有原被告,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对土地的眷爱和依赖,周到、及时、温情的服务,法院才能真正的维护到农民的权益,而这则需要法院做一个多动腿、多亲近、多话农的"多动者"。而对于失地农民,维护这些人群的权益则需要做一个动真心、动真情、动真格的"多动者"。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句容法院才能成为农民心中涉"农"纠纷权益的真正维护者,句容才未出现一起因农民涉"三农"问题上访,句容法院的失地失地农民权益维护工作才能得到该市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日前召开的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句容列为全省15个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示范县(市、区),并作为代表单位在大会上做交流发言。该荣誉的取得与句容法院全程服务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为失地农民讨要薪水,受到了失地农民的称赞。
欠薪是对失地农民权益维护抹不去的伤痛。句容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纠纷防范体系,制定有效措施,严格公正司法,做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工作。2012年以来,该院共受理拖欠失地农民工资类案件两百余件,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行业、乡镇个人经营企业,其中2011年快速执结一起拖欠55名失地农民工资的重大案件、2013年依法审结判决了镇江地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第一案。
对于拖欠失地失地农民资问题,该院除了快速及时审执结欠薪案件外,还通过积极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分析研讨,解决问题动真格,向有关部门发送针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护的司法建议,促成该市召开了预防和治理拖欠失地农民工资问题专题推进会,并建立健全解决拖欠失地农民工资问题长效工作机制。另外,对于那些无视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拖欠失地农民工资,弃企外逃,逃避支付劳动者报酬的人,依法予以刑事立案追究,向全社会发出警示: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绝不容损害。
今年该市审结了该地区首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公判之后,被告人宋某悔道:"我后悔自己选择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报酬极大的伤害了那些职工,受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是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第一人', 希望我也是'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