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刊登文章《公安部公布十起肉制品犯罪:江苏用老鼠肉冒充羊肉》。其中的江苏镇江卢某等制售劣质猪头肉制品案,根据群众3月份的举报线索,镇江公安机关会同质监、工商等部门联合查处并一举捣毁一制售劣质猪头肉制品“黑窝点”。

 

法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尽管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但执行和实现似乎都是官方的事,群众不同程度处于旁观或被动的“弱势”一方。全面发展的和谐法治,需要民众的共同打造,从被动监控到主动维权到与官方形成互动,比如这次的群众举报,无疑大快人心,是法治的一个进步。

 

长期以来,政策与法律的缺陷在所难免,而法治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执政者需要激发民间的活力。笔者个人觉得,建立和完善便捷、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群众的诉求以及与官方的交流更加平等、顺畅、完整和有效,让丑陋与罪恶无所遁形,让法治在阳光下运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由表及里的法治,骨子里是平等的,让“弱势”获得主动性和平等的对话权,这也是法治的尊严和精髓所在。

 

法治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不止于觉醒,正通过各类渠道例如网络“外化于行”。镇江网友之家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社区门户网站,其中的“维权热线”、“百姓话题”等板块,众多网友的帖子动辄几万的浏览量。

 

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对于法治的关注与期待与日俱增,然而社会转型期,别有用心、操控民意的“伪法治”屡见不鲜,维权和举报无果或遭打击报复亦非偶然事件,打破诸如此类的桎梏之路漫漫,不可能简单地“毕其功于一役”。

 

法治成果应惠及百姓,政府亟需再“给力”。法治政府是一个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愈加成熟的法治环境下,政府若想接地气和得民心,那么及时、有针对性地应对并妥善处理群众的建议、追问甚至斥责,更考验政府执政智慧和能力。

 

无可否认,国计民生需要依靠法治,国计与民生相辅相成才能健康地让法治迸发更强大的能量。蓬勃生长的法治润物无声地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笔者理解的法治不再冷冰冰,而是将日常化、生活化的法治融入寻常百姓家。

 

吸收、尊重和融入民间的法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法治植根于草根大众的生活,有一种法治是形成合力,源源不断地激发民生的“造血”能力。法治进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可以让更多老百姓拍着胸脯、从容不迫地说,“法治,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