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至境—也谈慎独
作者:于世民 发布时间:2013-06-05 浏览次数:2149
慎独,为儒家所提倡,释家、道家也推崇甚高,只是由于各家尊奉敬畏有所不同而各有侧重。儒家尊孔孟之言,行礼仪教化;释家奉诸佛菩萨,求消业证果;道家行老庄之道,奉自然妙常。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虽自感神不知鬼不觉,然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我们是无神论者,较之宗教信徒,无论信教与否,但在修身正己之处,殊途同归。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汉萧何慎独成大事,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礼,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宋范仲淹食粥心安,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元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曾国藩“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的体现。
慎独是人生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自我的挑战与监督。“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三省自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 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做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扎实的法学功底,还必须具有为官的道德、品行、修养,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
慎独并不是一种时尚,因为它是永远悬挂在我们心头的警钟,是阻止我们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我们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