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食朝庭俸禄的屈原老先生胸怀天下,忠君爱国,勤政恤民,“举世皆浊吾独清”,却遭权奸构陷,被怀王流放,后楚国因佞臣弄权,国力日下,终为秦国所灭,屈老先生愤而自沉汨罗江。后世为纪念之,始有端午节。前段两句,即吟自屈老先生之口。

 

端午节的由来,是我长大后多少读了点书才知道的,小时候的我,只知道吃粽子的时辰就是端午节。粽子,占据了我童年端午节记忆画面的绝大部分。

 

那时,我家附近有很多小河,环绕小河的,有芦竹,也有芦苇。初夏时节,河边芦苇初长成,似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一般,清新可人,轻盈碧润。看到油绿滴翠的芦苇叶在风中轻舞飞扬,我知道,粽子成为盘中餐为期不远了。果然,大人们开始扯芦苇叶了,以为裹粽子做准备。

 

在本乡,芦苇叶又叫粽箬,是粽子的外衣。粽箬采好后,大人们会很仔细地洗净,还会用清水略微煮一下,以增加柔韧度,使之在包裹粽子时不会开裂。端午前一天,妈妈会细细的淘上一大淘箩糯米,然后用水浸起来,待浸到差不多时,通常是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样子,开始包粽子。妈妈先是用双手将两三片粽箬整齐地叠排好,然后将之挽成漏斗状并握于左手,再以右手持调羹舀盛浸好的糯米倾倒于粽箬漏斗之中,复以预先空出的一段芦苇叶盖于漏斗之上,使之闭合,最后严缚以细绳,至此,粽子的包裹大功告成。看妈妈包粽子相当不费事,我忍不住手痒,依照妈妈的样子试图亲自弄几个玩玩,试过之后才知道,包粽子并不是件好玩的差事,它也是个技术活,粽箬在我手中如同包不住火的纸一样,怎么也包不住圆润温顺的糯米,几试不成,便告作罢。

 

包好的粽子通常在晚饭后入锅水煮。妈妈会在大锅内放上清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沉入水中,盖上锅盖后,便在灶膛内生火,开始煮粽子,坐在一旁望眼欲穿的我,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的过程无疑是幸福的,尤其是锅内的水渐渐沸腾,粽香开始四处漫延充满我家三间茅屋时,更觉得幸福近在眼前、伸手可及。然而,粽子并非一时半会儿就可熟透,幸福也并非一时半会儿就真能到手,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掐架,最终,在幸福的等待中,伴着诱人的粽香,我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衣服来不及穿,直接冲到灶前,掀开釜冠,捞起尚且温热的粽子便熟练的扯绳、剥粽箬,一饱口舌之福。

 

吾生也贫。童年时的粽子,多是纯糯米的,基本没有其他内容,后来,条件渐渐稍好起来,与糯米相伴的,有了花生、赤豆,甚至是红枣,不过,现在相当普遍的肉粽,那时的我连个边儿都没有沾着。家里包的粽子,父母也并不放任我吃,因为,毕竟糯米是有限的,在端午过后两三天,大人便会将有限的粽子码放在淘箩里,高高地吊在家里的二梁上,并且对我说是为了不让猫偷吃到,那时的我隐隐感到自己便是大人口中的那只馋猫。自从粽子高高在上之后,我便有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仰望星空,无限向往。在大人对粽子资源控制消耗之后,粽子的寿命明显变长,到后来,残存的粽子长出了毛绒绒的胡子,大人才迅速将粽子回锅煮一下,把它消灭掉。

 

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也是长大后从书本上知道的端午节的其他重要元素,童年时的我未尝闻之,更没有接触过这些物事,就是现在,我也仅是知道而已,它们一直未能走进我的生活。

 

端午节发源于屈原沉江殉国的悲情故事,后人在他抱石沉江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办赛龙舟等活动,在缅怀、祭吊的沉重之外,多了一份励志和喜庆。光阴荏苒,两千多年岁月轮回,现在的我们于端午节时似乎鲜有人想起那个悲怆的故事了。于悲情处活出潇洒,从痛苦中寻出快乐,正是华夏民族的生存智慧。

 

端午之期日近,人生之途尚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