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法院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爱出发,从帮入手,在挽救上下功夫,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失足青少年,织就了一张爱的“司法保护网”。今年以来,该院共判处11名未成年罪犯,先后派员跟踪帮教30余人次,使6人重返校园学习,无一重新犯罪。

 

圆桌审判敞开心扉。开庭前,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成长特点,深入被告人的家庭、所在学校等走访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因案制宜、因人施策制定审理方案,为庭审和量刑做好参考准备;选用“圆桌”式座谈,面对面谈心方式,安排有亲和力的女法官主审,邀请在学校、团委、妇联等部门工作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注重语言教化和思想疏导,引导他们认清犯罪危害,放下思想包袱。

 

特殊关爱情暖人心。推行少年审判心理辅导前置,在开庭审理前1小时,由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有效减轻开庭前给未成年被告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建立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对已判决生效未成年犯的前科记录予以封存,使未成年犯在升学、入伍、就业、出国等方面与普通公民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有助于失足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建立帮扶失足少年制度。对符合判处缓刑的在校学生,为其联系学校,重返学校就学。对不再就学的少年犯,与劳动部门联系,选择爱心企业,帮助少年犯解决就业。

 

社会联动跟踪挽救。积极落实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帮教措施,加强与被判处缓刑、管制的青少年犯的所在辖区公安机关、村委会或居委会的沟通,联合团委等有关单位成立“帮教小组”,共同商定改造计划。定期与共青团、妇联、公安、检察院、综治办等部门召开“未成年人司法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挽救、帮教机制。建立“新希望”帮教基地,主要负责接纳被判处非监禁刑和刑满释放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保证失足青少年重新找回自信,尽快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