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文中指出,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进而提出,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另有一则报道称,今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人数为1949以来最多,共达699万。目前距离高校学生毕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但签约率仍然较低,如广东省内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52%左右。两则报告都直指教育症结,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提出紧迫的呐喊。

 

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仅是城乡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更是已有资源在分配结构上的不合理。一方面,城乡差距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在硬件、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与城市学校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农村学生成为“弱势群体”,要加倍努力才有“成龙成凤”;另一方面,一些人享有教育资源,然而在实现由校园到社会转变的关键一步上再次分配结构性失衡,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工作抢破头,好的“蛋糕”人人争但失意者甚多。

 

教育的培养方向简单来说就是成为有用的人。而什么又是“有用”和“无用”的区别?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有用”的范围越来越狭窄,教育的功利性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恰恰为新时期下教育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忽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目前我国优质资源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教育的改革必须直面现实,逐步改变,稳步推进。一个国家教育的成熟必然体现在相对的均衡上,这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需要时间来慢慢证明。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教育头顶的那扇窗户,必须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和勇气,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打破教育头顶的那扇窗,让人人站在同一片蓝天下,才能一步步向“中国梦”迈进。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中,希望之火在慢慢汇聚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