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法院作为我国法院系统中最低一级的人民法院,化解了大量的基层社会矛盾,在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基层法院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是我们基层法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             单位主要领导的个人能力非常重要

 

一把手”是一个单位决策的关键人物,往往影响着决策的导向,所以”一把手”的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一把手”: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鉴别能力,牢牢地把握政治方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二要具备较高的独立思维能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能独立思考,独立运筹,看准的问题及时决策;三要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决策要切实可行,抓决策落实的措施要有力,责任要落实到位,决策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四要具备有容人容事的能力,有容人之量,豁达之度,坦荡之怀,虚怀若谷,听得进逆耳忠言,维系一班人在不争论中干事,在不折腾中发展;五要具备严以律己的能力,管好管住自己的能力越强,形象越好,威信越高。

 

二、             决策的内容要符合法院工作规律

 

法院工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决策活动违背法院工作的基本规律,即使领导者的能力再强,愿望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法院决策一定要充分尊重法院工作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一是要处理好决策与贯彻上级政策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法院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工作千头万绪,基层法院作为上级法院和地方党委决策的落实者,要以上级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坚决贯彻执行,不打折扣、不缺斤少两,把上级的指示全面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维护司法权威。

 

二是要处理好决策与本院实际之间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策必须符合实际才有生命力。这种实际包括法院所处的区域位置,决策是否能有效地服务地方党委的中心大局;包括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风俗习惯,决策是否有利于维护当地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和被老百姓所接受;还包括法院内部的文化氛围和干警的认同感,决策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等。例如:我院针对全区经济发展状况,适时先后出台了《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依法服务”六大”百亿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服务地方发展大局;针对我区农村婚姻彩礼返还案件增多的情况,出台了《处理婚姻纠纷案件彩礼返还的若干规定》,用以指导审判实践。

 

三是要处理好决策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领导决策是以改变现状为前提的,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创新能力与决策能力联系是最直接的。创新就是发展,就是要把上级法院和党委的指示、要求具体化。上级的指示要求通常是从全局角度提出来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照抄、照搬,必然是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上级精神时,必须创新,拿出具体的意见和办法。创新还要处理好与务实的关系,要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例如:我院创新的旨在提高执行应急效能的”20分钟执行圈”工作法,被《人民法院报》刊登转载。

 

三、             决策的程序要符合组织原则

 

只有符合组织原则的决策才能师出有名,特别是对人事任免、大额开支等重大问题,要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以集体讨论的形式使决策成为组织意图,决策的执行才能得到多方面地支持,这也是法院主要领导干部决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领导班子要团结。”一把手”是一个班子的班长,”一把手”协调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班子才能出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要因才选人、合理分工,根据每个班子成员的工作性质、性格特点、业务能力、特长爱好来确定合理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其次,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各班子成员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一把手”在工作上适时提醒,各成员之间不拆台、多补台,取长补短。再次,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功与过,工作中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出现失误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决策要讲民主。”一把手”要强化民主意识,坚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自觉摒弃家长制、个人专断的不良作风,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尤其要注重听取反对意见。例如:2012年,我院对全院中层干部进行大规模调整,提拔了一批年青的干部,在组织研究决定的时候,我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大家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个任职人选,最终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在进行具体岗位安排时,我只作稍微调整,由各分管领导挑选中层干部,这样中层干部用起来才顺手,配合起来才默契。

 

三是决策要调查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的决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有问题可以解决。领导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不能凭领导者的主观印象,主观印象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不能看到问题本质,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才能摸到问题症结所在。在调查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要注重听取一线干警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决策的具体执行者,还有可能是决策的既得利益者。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弥补领导者知识、才能、智慧和经验的不足,才能避免可能出现领导决策的失误。

 

四、             决策的执行要制度化

 

为了达到决策的目标,决策的执行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执行落实不到位,再好的决策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严重影响组织的权威。

 

一是决策的执行要有预案。决策在执行前,要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希望出现的问题,比如:会触击哪些人的利益、哪些人会反对、哪些人会赞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有一定的预防措施。在决策执行中,要选配适当的、精明强干的人员,明确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指出具体的落实办法,以保证决策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决策执行后,要对该项决策进行”回头看”,总结经验,为下一项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决策执行要有强有力的督查措施。决策确定后,要按照人民法院督查工作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的要求,组织职能部门进行督查,抓好落实,并定期报告执行情况。对决策执行不力或擅自改变决策的个人或集体,对其本人或负责人要责令检讨或诫勉谈话,并督促继续执行政策;对造成严重损失的或涉嫌违纪违法的,依据相关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三是决策过程中要及时修正。对决策中某些不符合实际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尽量减少损失,尽可能地把原来投入的资源继续利用下去,设计出比原决策质量更高、更符合实际的方案。实践证明,勇敢地、诚恳地承认决策失误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得到下属的谅解,领导威信和权威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