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立碑,不只是应试教育的错
作者:周陈华 陈志琴 发布时间:2013-05-06 浏览次数:2190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2012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5月2日《楚天都市报》)
一般而言,立碑当属于在政治、文学、道德等领域的极其突出者,而成为高考状元只是其人生的转折点而已,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干出一番事业还是未知数。历史上,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对国会要为其立铜像的提议,他婉谢道,“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屎,所以还是请免了吧!”伟人尚且如此谦恭,为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立碑未免小题大做、不合时宜,而应试教育也因此再次成为舆论挞伐的靶心。
所谓应试教育,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分数本位,是以考试为手段,分数为目标,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异与否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标准,而这又与老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官员的政绩息息相关。对中学而言,从入学的起点开始,最大的和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如该状元般的应试高手。在此氛围中,作为地区的状元,而且考入全中国最一流的高等学府,受到追捧乃至崇拜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教育模式唯分是举,危害自不必言,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不能因此一叶障目,当看到背后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具体到状元的母校,坐落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偏远地区,对其的教育投资程度自然不能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而且,在招录政策上,这些地区更是远逊于北京、上海等地,曾经轰动一时的“青岛3考生状告教育部”案也充分说明了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这些地区的考生要考入理想的大学将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同时,状元立碑事件也折射出阶层固化的风险。在该状元雕像的简介中,用鎏金大字赫然写道:“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子弟而言,通过上学和知识来改变命运仍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在社会转型时期,权力、金钱与关系等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暗流涌动和交综错杂加剧了阶层固化的风险,成为平民奋斗的拦路虎,状元入清华方具“神话”色彩。
故而,对于状元立碑事件,不要一味地嘲讽和谩骂,当看到,这是应试教育、教育不公和阶层固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当统筹兼顾、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