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北洋
作者:兰垒 发布时间:2013-04-25 浏览次数:2023
1912-1928年,北洋军事集团执掌中国政权,史称北洋时代。印象中,北洋是个赳赳武夫争权夺利的时代,是个列强环饲国运衰微的时代,是个亿兆生民流离失所的时代,总之是个不好的时代。但是历史是否就如后世传说的那样,正者至善至美,邪者大奸大恶,犹如京剧脸谱,忠奸善恶、泾渭分明。翻读资深报人李洁的历史随笔《文武北洋》,其细腻的笔触,自然的叙述,翔实的史料,逐渐颠覆了我对北洋时代固有的认识。“每个历史人物都很复杂,尤其是大人物”,易中天诚不欺我。
袁世凯小站练兵,以西洋近代军事方法操练新军,北洋军事集团发轫于斯。晚清政权危如累卵,武昌首义,迫使清廷将袁世凯和他的北洋集团推至历史最前台。乱世之中,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以强大武力为后盾,袁世凯逼迫年幼的清帝逊位,忽悠革命党人交出南方半壁江山,最后如愿登上大总统宝座。如果不是为了过把皇帝瘾,老袁可能不会去签什么劳什子二十一条,可能不会成为漫画中那只手持专制大刀的“老猿”,也可能不会在千夫所指、众叛亲离中绝望死去,不会背负独夫、民贼的骂名,遗臭至今。历史没有如果,所以老袁臭了。老袁一死,北洋群龙无首,集团内派系分立,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吴佩孚,奉系的张作霖,纷纷粉墨登场,又匆匆谢幕离去,北京政权如走马灯般更迭。这些北洋大佬,都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因为老袁称帝,老段、老吴血案在身(三一八惨案、二七惨案),老张杀害了李大钊,历史的污点,如白衬衫上的油污般显眼,所以他们只能是枭雄。不过枭雄也是有骨气的。下野后,老段、老吴这样的老军阀断然拒绝日本人的拉拢,而面首一般的民国大员汪精卫,却从重庆绕道国外,飞扑入日本人的怀抱。那段“张作霖手黑”的轶闻流传至今,说老张故意将“墨”写成“黑”字,以示东北三省寸土不予日本人的决心,这也许是日本人为什么要在皇姑屯炸死他的原因。后世简单地给这些历史人物带上卖国贼、刽子手的帽子,或许并不那么公允,揭开一层层面纱,或许会发现他们,更复杂,更立体,更有血有肉,毕竟这是个枭雄辈出的时代。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已久,偌大的华夏之国,被列强或租或借,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以至于国内的政治势力大都与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袁、老段、老张与日本人走的很近,国民党接受苏联的资金、枪械和教员,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活动经费大部来自共产国际。英美,日本,甚至是苏联,出人、出钱、出力,并非是国际好人主义精神泛滥,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国家利益诉求,英美要市场,日本要土地,苏联要盟友。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在外国援助面前,北洋大佬们在国家利益上坚守的并不彻底,这也就是这哥几个倍受国人诟病的地方。后世称他们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但这种表述未必准确,他们还是有底线的。二十一条老袁并未全签,有迹象表明二十一条内容是在其授意之下外泄的,意图引起欧美列强的干涉。老袁还编印《中日交涉失败史》五万册,藏于鲁境,以示忍辱负重之心,卧薪尝胆之志。老吴在北洋大佬中,绝对是个异类,在其威望最高时,决绝对外宣告,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得势时,苏联人抛出媚眼,愿意援助他统一中国,失势时,日本人腆着老脸,愿意帮助他重回政坛,重掌军队。但老吴民族气节尤重,坚守住“不结交外国人”的承诺,让苏联人碰了一鼻子灰,在日本人脸上狠狠甩了一记耳光。北洋时代,中国内忧外困,外敌环饲,群魔乱舞的外国势力,激荡人心的爱国民意,难以割舍的自身利益相互交织,将执天下牛耳的北洋大佬们网罩其中,让他们在治国、富国、强国的历史命题之前,未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咳,谁让这是个错综复杂的时代呢。
辛亥革命终结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民国前几年,帝制曾有过两次短暂的死灰复燃,一是老袁称帝,二是张勋复辟,但老袁的挚友徐世昌、忠实部下段祺瑞等北洋大佬,俱以不合作的姿态抵制老袁称帝,张勋更是被老段直接率军赶出了北京,可见共和是人心所向。以后,共和之路虽非坦途,却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也是在北洋时代,影响以后中国近百年格局的政治力量,也肇始于兹。在广东,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特使鲍罗廷的帮助下,重组国民党,创立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积极筹划北伐大计;在嘉兴,今日之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也诞生在南湖一艘普通的游船之上。说回到北洋大佬们,他们除了抢钱、抢人、抢地盘之外,也还是做了些有益于国人的事,老张大半家财用于兴办教育,修建铁路;下野后的黎元洪兴办实业,热心慈善,他赞助的南开学校,众多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建国后,总理仍记得老黎曾说过的“有饭大家吃”的名言。光明孕育于黑暗,北洋是个不算太好的时代,但也是个思想空前活跃、政治理想激荡的时代,总之是个孕育希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