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日,由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与港闸法院联合举办的“个案裁判中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模式探索”研讨会在港闸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高院、江苏省高院、河南省洛阳中院、《人民法院报》社、《人民司法》杂志社等单位代表以及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法学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共20多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一些社会关注案件常常引发巨大的民意浪潮,司法与民意的碰撞日趋激烈。在个案审理中,司法机关对民意的考量和应对,直接关系到裁判结果的可接受度,进而对司法公信产生重要的影响。研讨会上,北大法学院教授沈岿、薛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作翔等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司法与民意如何科学互动进行了深入交流。各地法院也从司法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加强民意沟通,推进司法公开的做法。港闸法院院长高鸿在会上介绍了该院的公众参审制度,20124月,该院出台《关于建立公众参审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向社会公开征选109名公众参审人员。针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易产生矛盾激化或者对法律规定理解存在较大分歧等五类特定案件,由承办法官从参审人员库中随机选择,并结合案件审理需要增选案发当地群众、相关领域专家等人员,确定10人左右组成公众参审团,旁听庭审并发表评议意见。法官对参审意见依法、合理评估,并决定是否吸纳。一年以来,该院已经选取了14件不同类型的案件实施了公众参审制度,有效增强了司法的公开透明性,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知和满意度。

 

此次研讨会,为法院寻求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司法机关在个案裁判中更加合理地把握“情、理、法”的维度,通过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和翔实的释法说理回应和疏导民意,最大限度实现公众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和信赖,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