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廉慎始 履霜坚冰至
作者:李盼盼 发布时间:2013-04-11 浏览次数:1949
明朝郭允礼《官箴》中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掷地有声的“公廉”之论,成为后世对为官之道最津津乐道最为传诵的解释。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磅礴务实精深,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去除其中的糟粕,一些精华之处放于当今仍不过时。
《周礼》中记载,官员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方为合格,六种品格均以“廉”字冠首,说明清廉是为官者最为重要的政治品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为官从政的人,“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才能公廉傍身,弘扬正气。
公廉慎始,从始至终。《周易》中说:“履霜,坚冰至。”告诫我们,事当慎始,只要踩上了微霜,坚冰就会随之到来。道德的沦丧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崩溃是潜移默化、渐积渐长的。因此,无论什么事情,开头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如果任由小欲小恶滋长,就会伤大节,败大德。功在勤政,威在律己。自律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基础,更是为官者的基石,不能自律,公廉就是一句空话,公正廉洁,光明正大从来都是为官从政最基本的素质,最砥砺的品格。
辩证地讲,公务人员的纯洁性根本对立于一切腐败现象,公务人员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就像苏州文庙内的“廉石”。史传,三国时期,苏州籍官员陆绩,任郁林太守期间清廉正直,为民称颂。卸任返乡时,陆绩身无长物难以压船入海,不得已从岸上取巨石压船。陆绩回苏后,心生感念,手书“郁林石”三字镌刻石上。明朝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把这块巨石移入城内官衙中,取名“廉石”,作为百官之诫,从此便有了“廉石压舟”的佳话。后来,陆氏子孙把“官无长物唯求石”这句话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官无长物唯求石”,砥砺廉隅始算官。穿越了1700多年,岁月无常和历史变迁并没有将“廉石”侵蚀风化,反而不着一字地沿着历史的脉搏激浊扬清,敦风化俗,引领了新时代的苏州公廉新风尚,更号召着广大公务人员不断强化廉政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筑牢思想防线。
中国的廉政历史就像是一部含泪带血呼啸前行的火车头,从封建社会,甚至是有官之始缓缓开来,直到新中国成立,这辆令“当官者”畏惧,令“为民者”期待的火车开始提速,并随着一届届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与魄力,慢慢驶入“高铁”时代,一批批“硕鼠”纷纷被倾轧于无情的法纪铁轨之下…
“名利”与“公廉”之间的拉锯战从未停止,历史巨大的惯性作用力也不是一个人的善良愿望可以改变的,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改革魄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改造历史,剜除“毒瘤”,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国家在这条道路上步履艰难,但是却坚持且雄浑有力的一步步走了下去,身后令人警醒的血的印记或许仍在继续,但是路,在前方,却越见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