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法院:“三位一体”托起失足少年明天
作者:吉纯 李晓萍 发布时间:2013-04-08 浏览次数:452
4月7日,海安县法院组织全县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青少年集中教育和交流,邀请当地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心理协会、学校、企业等相关单位参加,携手化解心理阴影、寻找未来出路,共同托起失足青少年的明天。
为了实现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海安法院延伸审判职能,深入调研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海安县社会矫正工作流程》。流程在常规帮教途径外,特别增设问卷调查、心理疏导、促进就学就业 “三位一体”模式,给社区矫正添加“催化剂”。
“这份调查问卷有趣生动,符合孩子的性格特征,不知不觉引导他们将近况反映出来。”海安县社区矫正科章海洋科长对法院设计的调查问卷赞赏有加。被判处缓管青少年大多学历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思想汇报时常常词不达意或者无话可说,无法全面反映矫正期间情况。海安法院向青少年心理专家请教,钻研相关心理书籍,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问卷,引导他们将矫正期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友情况反馈出来。
“每一个起点总是终点,同时每一个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当天,海安法院邀请县心理协会副理事长汪浴宇进行《新起点 新生活》心理疏导专题讲座。汪老师结合讲座情况,出具心理测评报告,内容包括当前心理状态、对自身犯罪行为认知、有无悔罪心理等,以便进行针对性帮教。该院将心理疏导引入失足青少年社区矫正全过程,找准教育切入点,进行持续心理跟踪辅导。
促进就学就业,实现“无标签”回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回头路”问题。海安法院坚持不报道、不泄露,让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不带标签,正常走进企业就业或回到学校就学。建立分布各镇区的“爱心企业家同盟”,吸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关爱未成年犯。小孟被判缓刑后,青年干警王蕾资助其学习烧烤技能。学成后,小孟开起了烧烤店,每天起早贪黑,生意日渐红火,顺利度过考验期。
据悉,海安县广泛聘请骨干教师、爱心企业家、老干部调解志愿者、妇联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每个季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今年以来,已发放200份调查问卷,50余人接受心理疏导,安置18人次到企业就业。
采访中,海安法院分管少年审判工作的副院长章智敏强调,帮助失足青少年成功回归社会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安法院将根据形势发展创新形式,助力矫正对象解决心理和出路问题,让他们以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