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导,在铁路局“公司化”进程中,一些员工憧憬着改革之后工资能够向中石化、中石油看齐,可能会迎来“好日子”。 虽然从个人的角度,这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利益受损或者被淘汰。但这种愿望却要以全体公众的福利为少数人买单,是一种托改革之名行倒退之实的企图,与铁路改革的方向和初衷背道而驰,也引发了公众对收入公平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理论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其内部盈利情况来调整员工的收入。但在分配机制上,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员工的高收入和高福利并不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而是主要得益于公司的垄断地位,加之监管不到位、收入不透明等因素,员工收入畸高问题已饱受社会诟病。如果铁路局“公司化”进程中一开始就片面强调提高员工的收入,显然违背了价值规律,而作为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就必须要以获得巨额财政补贴或火车运营收入为前提,成本也将转嫁给纳税人和消费者。

 

从哲学的角度,改革本身就是新事物战胜和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改革中的新事物在性质上却向旧事物看齐,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玷污改革的美名。诸如中石化等的“好日子”本身就应该成为改革的对象,铁路向其看齐必将是“损不足而补有余”,在加剧收入不公和抬高基尼系数的同时也会松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商君书·更法》载:“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铁道部的被撤和重组就是建立在政企不分、负债过高、事故频发等等弊端基础之上的大势所趋,其任何改革措施都应当以增进全体公众的福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改革就是要除旧布新,不仅要有表面和形式上的“改”,更要注重内容和实质上的“革”。要通过革除事物中不合理、不合适宜的成分,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重整和优化配置,推动事物效率和效能的整体提高,其间必然会产生利益格局调整的阵痛。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讲,“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只有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做到工作原则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方能冲破利益博弈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和阻碍。否则,改而不革只会让改革陷入机械的循环和反复,注定会在消耗公众的改革热情中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