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仅限于读书,但读书也确是人生一大乐趣。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或是读书人嗜书成癖,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读过许许多多的书,读书当是一件快事。踏入法院工作后,读书在让自己感受法律尊严的同时,也感受到善良与温情。虽然现在进入不惑之年,书读得日渐少了,偶尔自责感叹的同时,也喜欢回味过去读书的感觉。

 

儿时喜爱的书少不了是一堆堆的连环画册。每每放学回家,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忘情地读那些永看不厌的小故事,或是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静处一隅数着自己的小人书,给人一种自得其乐的滋味。虽然小时候读的书,有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留在心中的美好却是一辈子的财富,温暖着我的心灵。

 

上了中学,读的书渐渐多了起来,喜爱的也逐渐不再是一册册巴掌大的小人书,而是印满了方块的“大书”了。那时什么书都爱读,文学、法律、科普……凡能见到的,总不肯放过。以书代饭,看书下食,不觉中饭下肚,肚饱意满,皆大欢喜,倒也是乐事一桩。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这份热情有增无减。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冬天没有暖气和炉子,静坐一会儿就会冻得人发抖,但是一单落座下来,便可观“涛似连天喷雪来、大江翻澜神曳烟”的壮景,或赏“松香小楼风飘渺,白云半天山月少”的佳色,一时寒意不觉,心里暖融融舒服,我从内心里感觉读书能给人一种温暖。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应该说,读书的乐趣是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产生的,只有返璞归真,读书才能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一旦成为死读,就会失去这份妙处,变成一种苦痛了。古人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到今,很多人把读书作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在他们眼里,读书可以做官。结果使得那芸芸学子们死死苦读,把读书看成是一件极苦的事儿,很少能体味到其中的乐趣。否则,他们怎么会发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慨叹来呢?好在我当时读书没有这些杂念,全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使然,于是平空少去了这份烦恼,读起书来自然酣畅快哉。

 

书是传播思想的,能启发人的思维,也能成为束缚人的框框,所以读书既能入,又要能出。我在看《庄子》时得一佳句:“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想,这里的“得意”,既指书中之意,又指自得其意,自得其乐。大概,这就是王心斋所说的“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吧。在读书中,我实在是得到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也得到了知识和智慧。这些也只不过是我读书的一点点感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