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事件续集难逃“雾里看花”
作者:程玲 发布时间:2013-03-29 浏览次数:1566
近日,“湘潭提拔27岁副县长”一事迈入舆情漩涡,其父亲为湘潭市雨湖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母亲是该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晋升期间还在读全日制研究生……3月24日,湖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成立专门调查组,对该事件全面调查。
3月27日,新华网将副县长徐韬回应质疑的原话贴图,徐韬父亲去年已退休,徐韬笔试面试也都符合程序。
笔者一字不落细读,还真看不出啥“猫腻”。采访前副县长徐韬对记者说,“你问吧,如果我不想说,我就不会说,但是我不会和你说假话。”
社会转型期,互联网充当社会发泄这个平台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往往并不能真实还原一个真相。网络围观作为一种“非制度性”参与的活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本身的自发性、无序性和盲从性的背景,很难收获理想效果。
去年微笑局长事件,热热闹闹很久后,“表哥”局长被拿掉官帽,后移交司法机关后也鲜有人关注。笔者以为,“表哥”局长落马,包括那些落马的“房叔”、“房妹”、“房姐”等,都属于偶然中的侥幸。副县长事件续集也许要在“全面调查”后降温,而真相毕竟难逃“雾里看花”。
潜伏在官场的问题总是格外引人注目。网络围观,欠缺纪检监察等官方部门的参与,欠缺的还有老百姓的冷静和理智。互联网的确提供便捷的渠道让老百姓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所起的最大的作用是网络爆料。但容易造成的结果是舆论一边倒,真相往往“雾里看花”。扪心自问,有多少围观的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前就进行了“有罪推定”。比如这次27岁副县长事件,舆论几乎在官方调查前已经盖棺定论,“火箭升迁”的背后绝非“工作优秀”,而是“背景优秀”。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铺天盖地,效果日显,但各级政府应对舆情却明显滞后以及被动。各级政府虽然也重视,也借助新媒体比如开通官方微博,但能力和效率亟需提高。如何赢得舆论的主动权?亟需各级政府在改变传统思维和理念的同时,改变行政方法,从而把握住舆论的理性和有序。
还原副县长事件的真相,网民还有政府,都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