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春之将尽,现在应该是落花吐叶了罢。可是,我们苏北的气候总不正常,踩不准节气的调子,花事也只好跟着一推再推了。前些日子到山区乡镇公干,见映山红还在开着,一坡接一坡的嫣红俗粉,热热闹闹,抢尽了风头,丝毫看不出有落花吐叶的意思,这在往年亦是不多见的。它不谢幕,别的花儿就耐着性子不肯亮相。                 

 

山里的夜有着平阔的静寂,无月,星星唱了主角,这时候最适合捧一本书在灯下消磨时光了。一直喜欢看女子的文字,细腻,感性,亲切,仿佛是吹在耳畔香薰的风,不知不觉便让人沉溺其中。于是,拿了李清照的断肠词来读,句句都是感伤,正合了这夜色,凉薄,清幽。读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跟着她一起不忍。想那时的女子,要用怎样一份情怀来抚慰这断肠的痛。却又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要学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时此景不能太阴郁。                                        

   

我的老家属半平原没有山,所以老家的梨花并无“雪”铺四野的恢宏气势。在我的记忆里,梨树都是散植在房舍前后菜园边的空地上,自嫁接成活后,就任由它生长。比起果园中在果农剪刀下讨生活的梨树,它们实在要幸运的多。不修不剪,应该是乡野梨树的造化了。所以,那些梨树也做了回报,无一例外地,都举着硕大的树冠,密密匝匝地开满白花,高高挺挺,站成一道风景,低矮的草房隐于其中,伴着一两柱袅袅升起的炊烟,远远望去,极具田园风情。温馨,祥瑞。  

 

山里的人家,总是稀落,没有城市的拥挤。东两家,西三家,零零落落的依山面水而栖,好似与外面时空俱隔。但在梨树下的孩子们,据我想象,应该与我们半平原地方是一样的,他们不懂什么“一树梨花一溪月”的风雅,只晓得,春天有花看,秋天和冬天有果子吃,夏天则守着一个长久的等待。孩子常常是耐不住等的,果子青青涩涩时,已垂涎欲滴,拣粒石子瞄准飞出,便会有一两个青梨蛋子应声落地,咬一口,酸涩的五官都聚到一起开会了,再不敢胡来。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充满回味。                                              

梨花含苞时,春雨已渐频了。小小的月白色的花瓣,不杂一丝邪念,于风雨中缀满枝头,似雪,更胜雪,有着独一无二的韵致,那遗世的清绝蕴含着夺人心魄的美,直抵心扉。这时,总会想起一两个女子来。    

                                                             

要找雨中梨花偶像,非林黛玉莫属了。以前总嫌她的泪水多,也怪曹雪芹怠慢了她,一个柔情至此的女子,滴滴泪都是心血,怎么舍得让她流尽?后来懂了,那都是爱。女子为爱,没有什么不舍的。      

 

又后来,看《橘子红了》,看得心一揪一揪的痛。宽袍下裹着瘦小的周迅,一张清纯精致的脸,处处透出古典的美,即便是笑,亦是落落寡欢的样子。看她抱着黄磊无声的哭,眼泪扑簌簌纷纷如雨落,生生打湿了明净的梨花粉面,无奈亦无助。这生来就让人怜爱的女子,却每每受伤最深。那种至情至性的哭,是叫男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的,恨不能拥其入怀,一辈子呵护有加的疼爱,怜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眼泪在此时,倒成了男人的化骨柔肠剂了,不爱都不行。                                                         

返城的路上,发现一夜微雨过后,梨花全开了,一树一树的雪白。只要看到梨花,望过去,总能在不远处寻到农舍。有梨花簇拥的人家,想必生活里亦多是有爱的。                                             

突然胡思起来:如果自己是个赶考的书生,走累了,想讨碗水喝,一定要找有梨树的人家。竟然,说不出为什么。也想着,跟自己最爱的人,牵手徜徉在梨花树下,仰头,看夜雨晨露濡湿的花瓣无声无息地纷扬飘坠。溪是花溪,径成了香径。浅笑着,将沾于她发间的那片轻轻收起,藏在记忆深处,留给两鬓斑白的日子。                        

梨花带雨开着,年华似水流过。花相似,人却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