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三个中国”建设目标为民公正司法
作者:汤天维 发布时间:2013-03-20 浏览次数:1417
3月10日上午九点,王胜俊院长做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份不足8000字的报告,用87个数据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法院工作,同时对13年的工作作出了妥善周全的安排。值得关注的是,在谈到13年工作的六个方面时王院长提出建设“三个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给大家勾勒出美好的蓝图。
三个中国,平安中国注重于惩治刑事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美丽中国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法治中国则是根本,法治国家最早源自德语概念“Rechtsstaat”,要求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用法律制度规范国家制度运转,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平安中国,人民群众看待政法系统,首要的就是社会治安怎么样?之前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习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这对法院的工作既是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担。最高院工作报告讲到,过去五年中,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414.1万件,判处罪犯523.5万人,同比分别上升22.3%和25.5%。可见随着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治安形势极为严峻。最高院对此的回答是,全国各级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妥善审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发生的各类案件;高度重视、妥善审理涉“三农”案件;依法惩治刑事犯罪,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美丽中国,就是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就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针对这一点,最高院报告中适时提出要妥善审理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案件,就是要做好发展中的保护工作。3月8日,习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曾脱口而出这句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可见,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对新时期法院系统审理环保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治中国,这是一种新的境界、新的阶段,预示着中国前所未有的法治先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实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这段讲话掷地有声。更早的一个时间点,元月22日,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法治中国、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强调领导人与人民群众都要受到法的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司法运行来说,就需要下功夫改进法院自身工作。公正是公信的基石,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要求我们平等保护任何人在诉讼中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对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依法予以处罚,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使社会公平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社会稳定,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平安中国,是美丽中国的前提;法治中国,则是用公正司法托起“中国梦”。最高院报告凸显了对公平正义、建设平安中国的信心,凸显了加强环保、构筑美丽中国、宜居世界的决心,更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特色、凸显了坚定不移构建法治中国的目标。贯彻最高院工作报告,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