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的最后一节课上说:目光向前---不停地往前走;同时又目光向下---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沉入民间,更关怀人民的真实生活,自己也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大学时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我的演讲中,只是当时理解浅显,难免书生气。当时脑海里大概有一个目光向下的人物形象。

 

大家亲切地叫他小曹,大学校友,学新闻,爱摄影,后来做了记者。有人说他的镜头总是向下看。当时还是学生的他对社会上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感情,尽己之力将他们带到人们的视野中。重庆的棒棒军、清洁工、拾荒者、失去土地的农民,悉数出现在小曹的镜头中。大家说他有同情心,而小曹说他拍摄这些人,并非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对他们的敬仰。生命给予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权利,但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理应被关注。 在被小曹启发和感动时,我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进入这么需要目光向下特质和品格的神圣地方——人民法院。

 

20118月我考进法院,一直在办公室工作,对目光向下更有感触。办公室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尤其是接电话这项,手头有事做又恰巧遇到难缠的当事人咨询或投诉时不免头疼。有些当事人用方言含混不清,有些当事人咨询案件进展时本身就窝着一肚子火,态度强硬,言辞激烈,又有些当事人听不懂法律释明……次数多了,心里也急,也会烦躁,但更多时候会转念:如果我自己摊上这事呢?如果我是当事人会怎样?细细思量,移情换位,便能对当事人的种种心理感同身受。其实接电话时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尽心尽力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再急躁的当事人也会慢慢缓和态度,最后说声谢谢。除了一些日常工作,平日还写写宣传、信息、调研。有人说过案例宣传、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一直以为在写案例宣传时,如何用严厉的眼光看事,用仁慈的眼光看人抱着一副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目光向下,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捕捉他们的细微情绪,力求描写客观、饱满,真正起到普法教育作用是值得思索的课题。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心软就能救世界》,里面有一句:人心的事,没有经受过的人,往往想不到,所以还是留些敬畏,如得其情,哀矜为宜。如果褒贬相激,都只依据简陋的事实轻易评判他人,流于武断,有了戾气,时间长了,把心都硬化了。读完,心立刻变得柔软,真正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去除偏见,去除理所当然是人生必修课。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初任法官培训,愿自己日后能做一个目光向下的法官,用良知和智慧铸就正义防线,用公正、大爱和真诚去审判、去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