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是西楚霸王项羽随征夫人虞姬的出生地,芬芳秀丽的花乡,历史街区遍地,文化底蕴丰厚。早春二月,笔者来到沭阳法院,走进该院庙头法庭调解室,笔者在“辩法析理化干戈,一手托起两家和”的牌匾前驻足。 “一手托两家是当地的民谚,大意是处理民间纠纷要对双方负责,不能偏听偏信,偏袒一方。”庙头法庭庭长、江苏“十佳法官”黄海军向笔者讲述了他近日调处的一起婚姻家庭纠纷。

 

龙庙镇仲湾村的陈某与妻子张某前些年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厂,通过夫妻二人多年打拼,家底渐渐殷实起来。不料,陈某近年有了外遇,妻子张某劝过哭过闹过,但陈某执意不改,张某只得到法庭诉讼离婚。经法庭调解,木材厂归女方所有,两个未成年子女也由女方抚养,厂里15万债权归属男方。不想后来出了岔子,陈某在索要15万债权时遭到其父母的阻扰,“你这个不孝的东西,做了丢人的事还有脸要钱,你还要给我养老费呢!”于是,陈某的父母状告儿子给付赡养费,陈某告7个债务人偿还15万货款,张某则要求法院强制执行陈某交还木材厂。一件普通离婚案引发数宗民事纠纷。

 

“这是一起典型的农村家庭纠纷‘并发症’,病根子就出在陈某身上。”黄海军庭长说,他接手此案后,首先教育陈某要有家庭责任感,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抚养子女,敦促陈主动上门向父母赔礼道歉。之后,他又动员张某做通了陈某父母的思想工作,协助法庭将厂里的所有债权讨回。在黄庭长的多方调处下,三方最终达成了家庭和解协议:陈某向张某交付木材加工厂,张某给付陈某共同债权款10万元,余下5万元留作陈某父母及子女今后的生活费用,陈某父母撤回起诉。

 

笔者随后来到沭阳法院庙头法庭文化活动室,打开电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央视一套《今日说法》录像中播出的发生在该县茆圩乡的一件民间奇案。

 

村妇孙学英,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她和茆圩乡农民于某松婚生一子。后来,于某松被抓壮丁在外杳无音信,孤苦伶仃的她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按照当地习俗一直和小叔子于某峰(于某松弟弟)在一起共同生活,生育四男一女。于某峰去世后,孙学英也因病溘然长逝,引发了同母异父兄弟间对亡母骨灰的讼争,双方均要求将母亲的骨灰与自己生父合葬一处。庙头法庭按法理、情理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最终判处由孙学英后生育的6兄妹负责料理其亡母骨灰,其先生育的长子参与祭奠。

 

“从法理上说,骨灰是具有死者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物, 对骨灰的处置首先要充分尊重死者生前的遗愿,死者孙学英生前留下公证《声明书》,明确表示其后事由原告料理,此乃孙学英生前的真实意思表示,原、被告对此均应充分尊重;从伦理上看,被告所谓的“妻奔前夫”、“招魂葬”等陈旧观念,明显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与公序良俗相悖;从常理上讲,孙学英在战争动乱期间与被告生父共同生活时间很短,且至今被告生父尸骨至今下落不明,相比之下,孙学英与原告生父共同生活达60余年,并生育6个子女,直到临终未改嫁,夫妻感情甚笃可见一斑;从情理上讲,原、被告乃一母同生,双方生父又系同胞兄弟,血浓于水,兄弟情同手足,生母后事理应协商调处,若兄弟反目,则亲人不快,逝者难安……”法官周伟的精彩点评,通过央视一套《今日说法》节目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天平,两个托盘,托起的是法律的公平公正;法官,一手托两家,托起的不仅是责任,还有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