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访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机关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江苏某地级市政府一名门卫称,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可能给领导添堵的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苏北某县政府一名门卫则称,他曾因为放进上访户,险些丢掉饭碗。(220 中国经济网)

 

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自出台之后就顺势成为了社会各界监督政府的“尚方宝剑”。但实践中“门难进”等现象的仍然存在说明了部分单位积习难改,对规定的落实至多停留在文件上、字面上和口号中,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其行动。

 

不可否认的是,少部分人的确存在着胡搅蛮缠甚至是暴力维权的倾向,但这并不能成为群众“门难进”的理由,相反,好多是由于维权路径过窄所致,更是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给领导增光添彩的顺利进门,添堵的则人为地设置各种障碍,本质上就是将群众和问题挡在门外。这一方面说明部门政府和干部私心作祟,片面追求政绩,热衷于形式主义,不择手段地粉饰太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存在“鸵鸟心态”,不愿或不敢正视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存在着一定的本领恐慌。

 

要深刻地认识到,八项规定只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而机关“门难进”则是这第一步中的第一步都没有勇敢地跨出,在远离职责的同时也远离了公信和民心。这就在客观上放任了矛盾的滋生和蔓延,也是在自我降低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要求,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表面看来,政府的服务具有相当的垄断性,与企业不同,它不存在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一旦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政府所能满足其利益诉求的现实之间超出一定的限度,就很容易爆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就会人亡政息,代价注定高昂。

 

毛泽东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正是由于监督机制的无力,尤其是纳税人监督的不畅和无效,才使得部分单位缺少了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的动力。在当前,最关键的是落实公众的监督权利,呵护公众的监督热情,只有使得和政府最广泛、最直接打交道并且有最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能够形成制衡政府权力的重要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工作作风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