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官德与廉政思想的几点启示
作者:黄建永 发布时间:2013-02-19 浏览次数:2460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历代封建统治者更将《论语》思想奉为圭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论语》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世人对《论语》的推崇。翻开《论语》,其中不乏有关官德与廉政方面的箴言,对于我们开展官德教育和廉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廉政思想。
一、追求恬淡宁静的精神境界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心境,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和恬淡、宁静的精神境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样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但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是多么贤德啊!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不仅在颜回能够忍受穷困清苦的生活境遇这个层面上,更深的层面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是他恬淡、宁静的心境,这才是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很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心理失衡,因为他们看到身边经常有乍富的人群,总是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孔子教会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寻求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与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盛气凌人。这样怎样?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有一种豁达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论语》指导我们在人格教育上要把握好内向与外向的尺度。内向把心理能量指向自己,关注内向的人着力发展自我感,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和自我认同,保持内心的宁静;外向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着重于发展能力,更多关注外在环境对自己的认同。内向与外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并存相依的。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树枝、花蕾与果实。没有内在肯定与自我认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去发展朝外的进取与奋斗,一个只关注外界而从不自省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人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静得下来,也能放得开去。现实中很多官员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就在于过多地关注于外在的感受,而忽视内心的安宁。
二、修练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先修身,后齐家,进而才能治国、平天下。修养自己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论语·献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可以说,修身(“修己安人”)这个理念对于《论语》,甚至对于整个儒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梁启超曾说“儒学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说,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后世的士大夫阶层将此理念继承下来,主张修身在前,为政在后,强调自身道德的升华。他们认为在求做人与求做官这对关系中,求做人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强调修身,做好人,才能做好官。清代名幕汪辉祖之父曾训诫他说:“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即不官,不失为好人。自古得失有数,为官以实,勿因小利而失大义。做官做人其理一也。”怎样修己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孔子还忠告我们要“三戒”。“三戒”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献问》)仁者凡事不害人,还力求有利于人,一切内省不疚,所以不忧。智者看事分明,力能决断,所以不惑。勇者依于仁智,正气在胸,凡所应为之事,不计艰难,勇于实践,所以不惧。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没有修炼到君子应具备仁心、智慧、勇武这三个原则,我们既尊敬孔子虚怀若谷的品质,也学到了君子品德的三个方面。
三、倡导以义为先的财富观念
孔子认为,谋求利益一定要走正道,不能见利忘义。《论语》中关于义利方便的论述有很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他告诫人们防止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德。“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一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不会是拥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这样的人往往会招致多方的怨恨和指责。古往今来,一些贪官污吏以个人利益为根本,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骂。现在的一些为官执政者之所以陷入贪污受贿的泥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见利思义”,而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利令智昏。清代的和珅,当今的郑筱萸、黄松有,就是最好的例证。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如果富贵符合道义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符合道义就不去追求,那就还按我的爱好去做事。只有靠智慧、勤劳和守法换来的财富,使用起来心里踏实,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的人,只能得利一时,不能长久保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反观我们的现实,近年来震惊全国的毒奶粉、瘦肉精等案件,影响极其恶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专于人,无恶也” 。
四、崇尚俭约和仁民爱物的为政之道
俭约是廉的内涵之一。在《论语》中,孔子从多方面论述了俭约的重要性,大力倡导俭约。鲁人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说,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俭是礼的根本要求,礼的根本是杜绝奢侈浪费,坚持朴素节俭。这是其一。其二,俭是为官之德、治国之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把俭约上身到了政治高度,与国家兴衰、政权存亡联系在了一起。其三,俭是美德。颜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的学生子贡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五、崇尚忠信择善而交的内在品格
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提倡要正直、坦率、诚实。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如何才能够做到通达,孔子说:“言忠信,行笃静,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说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笃诚严谨,即使到了蛮貊之地,也可行得通。谈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点,也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在人与人交往中,如果不讲诚信,则寸步难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无法想象他凭什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是缺少仁义道德的。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不说大话但做事敏捷。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谈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一个人谈的多于他做的是可耻的。
孔子还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慎重交友,要有是非原则。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要与正直、诚实、有学问的人交朋友,反对与那些善于逢迎、搞两面派和华而不实的人相交。结交正直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时助你果决;结交诚信的朋友内心安稳;结交知识阅历广博的朋友,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相反,谄媚逢迎之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你会始终感到美滋滋的,但好话听多了,就会膨胀自大,失去自省能力,离招灾惹祸也就不远了。近年来,贪官落马每每伴随着一份份动辄万言的忏悔书,忏悔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的除了利令智昏,还有就是四个字——“交友不慎”。
《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道德修养篇章,其中蕴含的真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适性,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时至今日,《论语》中有关官德与廉政的深刻思想仍不过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最后,我想引入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