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纷繁复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街上车流滚滚,人声鼎沸。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桃色满园,花花世界,诱惑多多。能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法官如同医生,医生每天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病人,法官审理的是千奇百怪的案件,审理案件就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而案件的当事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又会使出各自的绝活——送礼行贿、讨好献媚、恶意诽谤、借官压人……不一而足。当法官其实很难落得清静。而执掌“生死予夺”大权的法官,要担负维护社会公平,评判人间是非的职责,坚守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对法官的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更高,公众对法官的期望值更高。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法官除了国家给予其优厚的待遇外,其实是苦行僧,这不仅要求法官要深居简出,就是其亲友也难得走动,以免有司法不廉或办关系案人情案之嫌。

 

北宋大文学家东坡先生二十多岁从政,到元丰七年底,49岁的他苏轼由于多种原因,大概还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曾经沧海的他独游泗州南山,南山就是在泗洪县南60公里的盱眙县,苏先生在南山里喝着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清淡的山野小菜入口,苏轼不由自主感慨一句:“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简单就是幸福。

 

184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梭罗放弃了城市里的高薪工作,一个人身居远离闹市的瓦尔登湖畔。他自建小木屋,在那里呆了两年又两月。他独自一人从事着最原始的建设与耕种,简约地生活,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无从想象的东西。“我发现身旁年轻人的不幸乃是因为继承了田产屋舍,仓廪畜群以及农具等等,因为这些物什得之则易,弃之实难。他们倘若生在旷野由狼哺育反倒更好,因为那样他们或许会双眸明澈,得以洞悉他们受缚其中辛苦不辍的田野——是谁让他们桎梏于泥土?方寸土地足可给养,而人们何以要吞噬旷野平畴?”“我搬到森林,是因为我要认真地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华吸个干净……我要坚毅地生活,摆脱所有没有生命力的人和事……这样,当我死时,才不会发现:我没有白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所记述的就是“清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对自己的品格要求,也是当今的法官准则和操守。觥筹交错,灯红酒绿,香车美女,豪宅别墅,高官厚禄,前呼后拥。红尘滚滚,诱惑多多。法官不是官,但又不能离开“官场”,也因而就不得不学会不停地切换。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首先要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

 

春节前最高人民法院给全国法院干警每人发了一个《法官拒礼、拒请、拒托提示手册》,方法和技巧有许多的不言自明的,最主要的还是内心的干净和意志的坚定。坐怀不乱方显英雄本色。

 

北宋大学者周敦颐先生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到: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们现在真的有必要学习一下古之圣贤,去浮躁,一旦有休息的时光,可以静下来读几本书,约几个好友到乡村野地去采些野菜,接触一下泥土也好,尽管不是净土。虽然难以找到一个被开发遗忘的角落,呼吸一下乡野的空气,应该说PM2.5的含量城里还是高于乡村的,远离城嚣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如果做到清心寡欲,心情安闲,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知足戒贪,忍让宽容就会减少若干烦恼。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道家的“无为”等,都是在引导人们享受清欢。

 

清欢要独享,只有耐得住孤独寂寞,内心情感丰富,思维明晰,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品尝出“清欢”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