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没有坟墓
作者:侯盈 发布时间:2013-01-24 浏览次数:1303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人,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月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但,这位“世纪伟人”却没有坟墓,也没有“故居”和纪念馆。
回顾爱因斯坦的一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经苦难。1905年大学毕业后,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份工作,业余时间他在三个领域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发表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四篇重要论文。1921年,他因“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0,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纷至沓来,他却淡泊名利,保持当年学生的简朴生活方式,全然不顾别人说他是“吝啬鬼”。
爱因斯坦曾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学校当然全部满足了爱因斯坦的“奢求”,他兴高采烈地喊道:“有了这些东西,我什么都不需要啦!”
后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爱因斯坦居然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有两公里路程,他坚持安步当车,直到生病住院。他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我称这种生活为猪猡的追求。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科学巨匠都不改初衷固守简约,弥留之际他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从爱因斯坦身上,我联想到我们做法官的应当载有的世界观。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选择,为生活,为工作。而且走过的路越长,经历的选择越多,我们的选择越难。不同的人生之路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古往今来,明智的选择造就了多少风流人物,伟烈丰功;错误的选择又让多少人众叛亲离,不得善终。作为一名法官,应当如何选择?尤其当我们面临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冲突,面临各种外在压力和自己内心良知的冲突,面临金钱诱惑和清贫生活的冲突时,我们应当如何选择?
因为法官是是非的裁判者,所以只能选择公平、正义。法官不选择公平、正义而枉法裁判,法律就没有了权威,民众就没有了信心,法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为法官是高贵纯洁的象征,所以只能选择廉洁、自律。法官不选择廉洁、自律而收受贿赂,法庭就没有了公正的裁判,社会就没有了公平正义,法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为法官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操守的纯正,所以只能选择寂寞、清贫。法官不选择寂寞、清贫而贪图享乐,内心会变得浮躁,判断会用错标准,天平会失去平衡,法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国家没有给我们法官足够丰厚的报酬,但我们已经衣食无忧;虽然,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但我们拥有同样高的荣誉和重如泰山的责任。虽然,我们承办的案件很小,但我们每一次公正裁判,就像涓涓溪流,汇成共和国法治的浩瀚江海;像砂砾、砖石、水泥一样,构建成共和国法治的巍巍大厦。而我们每一次不公正的裁判,会像蝼蚁一样,啃噬着共和国法治的大堤。
德国法学家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宁静、节俭、明志、学习、毅力、效率、品质、时间、进取是人生成才不可逾越的规律,也是时代法官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