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似芜杂的大千世界被一个“利”字刻画得泾渭分明。芸芸众生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将整个社会编织成一张庞大而无形的网,在这张网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本逐利。

只是,利字当头,使人难免不会见利忘义,丢失做人的基本原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权牟利,中饱私囊,直至居有毫宅,行有房车,坐拥美色。当他们沉湎于权力带来的快乐时,却失掉了自己做人的根本,更失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甚至沦为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因此,人生的辩证法总是无情的,有得必有失,想得到更多,反而失之更惨。过于贪心的人,不仅享受不到幸福,而且弄不好还会把自己一生也赔上。

能经得住“利”的诱惑,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面对得失,谁都要反复计算,权衡取舍,往往这种计算要相伴人的一生。古代有位叫公仪休的官员,就懂得“有”和“无”的哲理,他很喜欢吃鱼,于是有人便投其所好,送鱼给他。但都被他拒绝。送鱼的人不解,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收鱼呢?”公仪休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收你送来的鱼。因为收你送来的鱼,我就犯了受贿罪,就有可能被撤职,乌纱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我还拿什么东西买鱼呢?”看来,这位公仪休懂得一点人生的辩证法,他能守住自己的“无”,却使他有取用不尽的买鱼钱,从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很不错。?ァ?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把握眼前就是珍惜未来,为政清廉就是留住幸福,“有”和“无”的辨证法确实是一门应该掌握好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