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镇江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关停并转、企主“隐身”,造成失业人数、欠薪现象增加,大量劳动争议案件涌向法院。面对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今年,丹阳法院采取五项措施积极应对,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大服务力度,开设劳动争议案件“快速通道”。坚持 “服务优先、效率第一”的宗旨,实行“三优先”即审查立案优先、开庭审理优先、执行给付优先。同时对伤残较重的劳动者采取上门立案、电话立案等方式立案,并由立案庭指定一名接待人员,实行全程导诉。对于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权利义务明确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要在20个工作日之内依法审结;对于争议相对较大的也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争取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努力缩短审理周期。 通过立案、调解、审判、执行的“一站式”服务,力争快速高效地平息争议、化解矛盾。

二是加大调解力度,完善调解联动机制。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工会等部门沟通,共同参与调解。对一般劳动争议,加强法律释明、情绪疏导工作,努力化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矛盾纠纷;对工伤赔偿、追讨工资类案件,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出发,实行全程调解法,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监督用人单位及时支付相关款项;对群体性劳动争议,积极依靠地方党委,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劳动纠纷。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增强执行威慑力。对于欠薪等劳务涉执案件,除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和先予执行等强制措施外,同时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执行和惩罚力度,通过拘传、拘留、罚款、诚信信息披露等措施,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维护劳务双方的合法权。

四是加大便民力度,实施司法救助。一方面对确有困难劳动者减、缓或免交诉讼费用,另一方面对一些法律知识较欠缺的劳动者,在最大限度内给予法律帮助,享受法律援助服务。

五是加大宣法力度,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在立案庭开设劳务纠纷咨询台,在民一庭开设劳务纠纷咨询电话,及时解答劳务关系双方的法律疑问。通过开座谈会、法律咨询、发宣传资料、法律讲座、提司法建议等形式,开展“送法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能力、用人单位的守法观念,劳动者的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