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闸法院借助特邀调解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作者:邓小燕 发布时间:2009-02-03 浏览次数:505
本网南通讯:当前,社会结构转型、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使得各类矛盾纠纷凸显,案件数量呈“爆炸”性倾向。为了最大限度的化解民事纠纷,走出“案多人少”的困境,港闸法院以大调解机制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考核管理为抓手,扎扎实实开展特邀调解工作。
领导重视 营造一种氛围
南通港闸法院专门成立了特邀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院长直接负责,并配套出台了《港闸法院特邀调解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得特邀调解工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在全院营造出 “人人重调解,全员齐参与”的工作氛围。该院先后与工会、妇联、交警支队等部门开展特邀调解工作,并率先在全市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工作室、速裁调停中心与之相衔接。
积极探索 更新两种观念
一是更新“法官单调”观念。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多发性纠纷,由特邀调解员唱主角,利用他们的“平民风格”与法官深厚的法律功底优势互补,大大提升了调解率。
二是更新“诉讼独调”观念。特邀调解一般是在当事人起诉后、立案前进行或在立案后进行,但在案件处理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诉讼内纠纷的解决必须依赖于诉讼外纠纷的先行解决。为了真正“定纷止争”,港闸法院大胆转变思维方式,将特邀调解程序进一步前置,与诉讼调解形成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得力 彰显三种效应
.稳控效应。特邀调解员来自社会基层,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他们的“地利、人和”,既可以减少当事人相互之间的对抗性,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也有利于拉近法院与老百姓的距离,提高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服判息诉率。去年港闸法院两起涉案600多人的群体性纠纷得以成功化解,特邀调解员的作用功不可没。
减压效应。去年港闸法院民事案件涨幅91%,在现有审判力量不变的情况下,该院既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分配资源,又充分借助“特邀调解”这一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最经济的司法成本实现审判质效的最大化。全年该院审判人员人均结案超百件,其中有3名审判员结案在300件以上。
宣传效应。特邀调解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零距离接触法院审判工作,更为直观地体会法院“司法为民”的宗旨,体会法官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所作的努力,从而在法院与人民群众、政府机关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