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镇江讯:“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在考量审判业务质效的全部30项审判运行态势指标中,9项列全省基层法院第一,13项列镇江市基层法院第一,且人均结案数和审判人员平均结案数远远超过排列第二的其他基层法院。真是硕果累累,小法院做出了大文章啊!”这是镇江新区政法委书记陈发祥对法院的客观评价。

据悉,当前各地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同样面临这种状况,该院20072月成立,在编干警仅15人,一线办案法官更少,只有7人,而年收案近3000件。为解决案多人少、编制不足矛盾,该院通过内部挖潜、优化资源配置等办法,努力在提高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上下功夫。

录用标准突出精干。该院成立之初即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为用人标准,公开录用条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7名办案法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并在社会录用了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担任法官助理,对事业编制和合同制人员录用,向社会公开标准,择优录取。书记员不仅每分钟能电脑录入120字以上,且都具有本科学历。切实以精干、高效的用人标准,确保队伍整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适应当前法院工作快节奏、高效率的需要。

精简机构提升效能。根据自身实际,将内设机构分成审执业务和司法政务两部分,尽可能将力量充实到审判一线。创新立案举措,打破庭局界限,立案庭立案后直接将案件分配到法官手中,减少中间环节。司法政务统一归口办公室,行政人员身兼多职,行使政治处、办公室、研究室、监察室、行政科等多项职能。司法警察在保障机关安全以及提押、值庭、送达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执行工作。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财务管理规定》等,对资金、物资实行统一调度,规范案款的接收与发放。制定《驾驶员和车辆管理规定》,车辆上均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保证调度及时,防止公车私用。制定《印章管理规定》,严格印章使用,规范文书用印,减少使用漏洞。完善《档案管理规定》,全面落实卷宗封面、庭审记录、谈话笔录、材料装订要求,确保卷宗整洁、美观,并实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双向管理,等等。切实做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多项活动激发热情。积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创建廉洁司法示范庭”、 “严肃庭审纪律、改进审判作风”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专项活动与审执工作有机结合,以活动推动工作开展,以工作体现活动成效。鼓励干警参加在职法律教育和上级法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对参加各种学习的干警,给予时间和经费保障,全院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达到85.7%;每周六组织法官研讨疑难案件,集思广益,攻关克难;定期组织法官开展比质量、比效率、比数量竞赛活动,激发工作热情。建院以来,办案法官年人均办结案件近300件,案件办一件,结一件,了一件,至今未发生申请再审和涉诉信访问题。

司法为民增强信任。推行网上立案、巡回办案、预约开庭、假日法庭、电子远程签章等做法,完善法官与镇、街道结对制度,公开联系电话,及时咨询和解决信访、拆迁等法律问题。针对偏远地区诉讼难,设立5个固定巡回审判点并充分发挥其前沿阵地作用,加大巡回办案力度,把纠纷解决在群众身边,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建院以来,该院成功地解决了10件中联办、全国人大交办的属地疑难信访案件,较好地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信任。

党委支持提高待遇。院党组十分关心干警的职级、待遇等,对干警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的困难、职级上的要求主动帮助解决。对干警的职级、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院主要领导经常向新区党工委汇报,协调落实,努力实现“该有的待遇一样不少”,“能解决的问题不让干警担忧。”。通过积极沟通协调,落实了法院干警待遇,较好地激发干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决策,创新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开发区法院干警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法官队伍的司法能力,取得了“零”发回再审,“零”涉诉信访,“零”投诉的良好业绩,维护了镇江新区的和谐稳定,为镇江新区的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