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 催开错过季节的花蕾
作者:刘 俊 赵颖颖 发布时间:2011-12-26 浏览次数:1120
一些孩子在成长中迷途,遭遇生命中的寒冬,错过了怒放的季节,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不离不弃,创新少年审判方法,用温情催开错过季节的花蕾。
社会调查:把脉错季症结
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一样,每个“误季”的孩子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轨迹。仪征法院聘请了全市13个乡镇、办事处所属的53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社会调查员,在判决前,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成长轨迹、犯罪原因及社区表现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以便在审判时“对症下药”。
“想不到,离开了教育岗位还依然能为未成年人尽一份力,这机会真是太难得了。”曾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仪征市陈集镇的大学生村官李园脸上挂满了笑。2011年2月17日,她拿到了一张特殊的法院聘书,上面印着“社会调查员”五个金色大字,她将跟法官一起作为未成年犯的考察官,共同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寻根把脉。
“这个孩子学习特别好,如果真进去了,一辈子就完了。”小林的老师激动地握住李园的手说。原来,16岁的小林是仪征某职业技校的学生。国庆期间,同班同学孙某和另一男生发生口角,在孙某的纠集下,小林因讲哥们义气参加了那次聚众斗殴。不久后,他便站到了仪征法院少年法庭的被告人席上。庭审前,仪征法院派“调查员”李园到小林所在的社区和他就读的学校了解情况。
“邀请大学生村官为社会调查员,可以做出最有利的判决。”该院少年庭孙红玲庭长如是说。
经过调查走访,李园得知小林是家中的独子,家境好,在校表现也很好,这次主要因为辨别是非能力差,出于义气,一时冲动才走上犯罪的道路。庭审前,李园将一份长达10页的审前调查提交法庭。法官审案时基于报告中陈述的事实情况,鉴于小林是初犯、偶犯,有悔罪表现,又是主动投案自首,最终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庭审结束后,小林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封存听证:透明重生之光
“增强未成年犯改过自新的信心和勇气,不能让孩子因一时误入迷途,而背负一辈子的耻辱,这是我们实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初衷,如果不公正、不透明,那么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该院代院长张澎说。
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如何将轻罪记录封存制度运行得更加得民心,仪征法院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制度运作规程中,增设听证程序,当申请人接到不宜封存前科的裁定后,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通过听证,我们大幅减少了轻罪记录封存工作中的随意性,充分保障了申请当事人的权益。”孙红玲庭长说。
出事那年,晓虎还不满17岁,因迷上了上网,又在网吧里认识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没钱“应酬”,便伙同他人翻墙入室盗窃他人财物,法院判决后,晓虎申请了前科封存。接到申请后,轻罪记录封存考察小组考察后认为,晓虎因被公安机关讯问时未主动交代其他犯罪事实,不宜封存前科。晓虎知晓后,立即向领导小组申请了听证。
即日,由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3人组成的考察组和由法院、教育局、团市委3人组成的听证组,与申请人晓虎如期在法院召开了听证会。
听证会在紧张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结束后,担任听证组长的市团市委书记陈丽说:“对这样一个知错能改、积极进取的未成年犯,我们应给他重生的机会。”
最后领导小组决定,对晓虎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
当得知自己的前科被封存后,晓虎的精神状态得到极大的鼓舞,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晓虎的父母感慨地说:“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我的儿子赶上好时候了,谢谢法院能如此负责地为孩子未来着想。”
2011年以来,仪征共有16人向法院申请轻罪记录封存,在审前调查、公开听证和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法院决定对13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目前,9人已顺利参加工作,4人现在学校求学,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社会反响良好。
亲情矫治:凸显司法之爱
仪征法院作为“护花使者”,关爱不止在法庭。该院不断拓展恢复性司法工作领域,对非监禁刑少年犯,以“禁止令”或要求其承诺履行相应义务的方式,如安排少年犯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引导酒驾青少年以“辅警身份”维持交通秩序,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8月17日下午,仪征真州镇福利院来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拿着抹布在擦窗户、有的挽起衣袖在洗衣服,有的在给老人剪指甲。劳动完后,法官请小斌代表大家发言。小斌说:“我们以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现在非常后悔,法官组织我们义务劳动,为的是让我们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成为有用之才,我们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一槌判进去,等待孩子们的是无边的苦海;拉他们一把,才是法官人性力量的真正体现。”仪征法院少年庭的法官们这么说。
在江苏省少管所服刑的小新最高兴的事就是法官阿姨来看他。
2010年9月,小新因抢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4个月,小新的家远在广西侗族自治县,因为家里太穷,就跟着同村的两个叔叔来到仪征“发财”。案件从庭审到判决,小新的父母都没露过面。服刑初期,小新的心情十分低沉,不好好改造,还带有很强的排斥性。
李法官了解情况后,决心将小新拉回重生之路,感受司法的呵护。再见法官,小新感到很意外也有点害怕,李法官第一句话就说:“你就喊我阿姨吧,以后阿姨经常来看你好吗?”一句话让小新惊喜万分。他一脸幸福地说:“阿姨可好了,送我书,还给我讲法律知识,开解我、安慰我、鼓励我,我现在就想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回家读书,孝敬父母。”这一天已经离他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