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悦读”时光
作者:金琴 发布时间:2017-04-17 浏览次数:11291
喜欢读书由来已久。
记得小学时写过一篇作文,文中描绘了我们全家人在晚饭后各自读书的画面,虽说有夸大、挪移场景的成份,但全家人喜爱读书确是事实。当然,各人的爱好不同,我爷爷喜欢读古书,我爸爸喜欢武侠书,我妈妈喜欢传奇故事,我们兄妹三人则什么都喜欢看,那时年幼的我们还没有形成喜好呢。我在这氛围中耳濡目染,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六、七十年代,家中也不富裕,并没有闲钱来购书,所以家中的书刊并不多,但对我们小孩来讲,巷道口的小书摊就很容易解决问题。更加便利的是,那时居委会就在我家巷子里,我父亲的工厂也在家门口,几步路就到了,这两个地方都有图书室,这是最让我们喜欢去的地方,那时借书既不需要身份证,也不用交押金,全凭“刷脸”,那时可真正属于熟人社会,互相间基本都认识。
可惜,全家看书的场景在我八九岁时中断了,父亲得了慢性病,需购卖大量的药物和营养品,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为了贴补家用,更为了挣得自己的学费,我们兄妹三人在父母的带领下搞起了家庭“副业”。先是挑过猪鬃(就是从肉联厂拿回鬃毛,分拣出黑、白、黄、花等不同颜色)--这很伤眼睛;然后织补过手套(就是将工厂用过的破纱手套拿回家,把损坏了的手指处再织补好)--这很费事;钉过本子(将印刷厂印刷的本子拿回家装订),缝过方巾,织过网包,最苦的活要算洗塑料布了(就是将回收的各种塑料布、塑料袋先用碱水浸泡,然后洗涮涮洗涮涮,再晾干抹平叠好)--这很伤手!
最后,全家认准了织渔网这一个行当。我的家地处里下河地区,渔业较为发达,渔业社需要大量各种长度网眼大小不一的渔网,因此很多人家都织渔网来贴补家用,我家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从此我们兄妹三人课后回家就是织渔网,父母就帮我们上梭子,全家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干就是近十年,直到我高考结束,在等待录取通知书这一阶段,我还织了一块渔网,挣了不到十元钱,这是后话。
自从全家搞起了“副业”,全家总动员,我们兄妹三人放学回到家中各有各的任务,晚上再也没有了人人捧书的场景,但此时的我看书已有瘾,就发明了一种方法:将书摊在腿上,一边织渔网一遍看书。当然父母是强烈反对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手不停地需要去掀书页,必然影响到织网的速度,要知道,当时父母亲对我们每天是有定量的要求的,每天早晨在网上系上一根布条作上记号,当天不完任务是不能睡觉的,几乎每天都是我最后一个完成任务,有时困得不行,就悄悄作弊:将布条向上挪挪!只是这种方法很拙劣:三五天就会被发现,因为十天左右就能织完的网,到十五天还不能达到长度,立刻就可以断定作弊了,父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尺条伺候!其二,因看书而“盲织”,不仅仅是影响织网进度,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质量,我经常织着织着,网眼就会少了几个,比如起头时这张网是240个眼,而织着织着,这网就只有238个眼了,这时就需要我的哥哥或姐姐停下自己的活来帮我,铺开整张网细心找到织错处,破开网一路补下来,这事费时更费心,关键会影响网的等级,工钱就会打折扣。到如今我姐姐哥哥还会用此事调侃我,因为他们帮我也会影响他们的进度的。
由于看书而“盲织”付出的代价较大,父母强烈反对,哥姐怨言颇多,我回家逐渐减少了在家看书的时间,将看书时间转移到了学校。而课间短短的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我的需求的,上课看闲书就成了我的常态,我开始与老师的斗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四年级时我从居委会图书馆借到了一本溥仪作的《我的前半生》,上课时看得入神了,老师走到跟前也没发觉,书被老师收缴了!放学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老师检讨,老师放了我一码,没有责罚我,但书没有当时还给我--她留下看了!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经常互通有无,我又多了一个书的来源!
现在想来,上课时看闲书可是个技术活,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知道,有将小说换上语文或数学书皮的,有将课桌挖个洞的,还有直接压课本下面的,方法是五花八门,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必须耳听八方,密切注意老师的举动。因此,实践中我练就了一个绝佳的本领:眼睛、耳朵各行其事!老师经常点我回答问题,凭借此绝招,加上一点小聪明,我基本不会让老师失望,而且我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考试一直稳居班级第一,那时可没有年级排名哦!因此老师一直对我是睁一眼闭一眼,不是有句话嘛:一白遮百丑,无论哪个年代,做学生的,成绩、分数就是硬实力!
但成绩和分数仅是表象,凭借小聪明的我一路走来,其实学习基础并不牢固,问题在进入高中后显现出来了。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由于我上课看闲书,导致我数理化的基础非常薄弱,而同学都是来自各校的学习尖子,半学期下来,差距立现,我成为了中等生,这可是一贯争强好胜的我所不能接受的。此后的一年半,我忍痛割爱,自觉自愿地放弃了闲书,埋头学习,但高考还是与我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对于高考,父母当时的心态倒是无所谓,因为家庭经济不富裕,希望子女早日自食其力。因此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向学校申请了勤工俭学的名额,老天眷顾,我的岗位竟然是在校图书馆阅览室,为前来借阅的同学提供服务。这工作我太爱了,一干就是4年!课余时间无论是不是我值班,我几乎全泡在了图书馆,挣钱事小,得此便利,我看了大量的闲书。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从此我爱上了武侠小说,一发不可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言情小说刚开始在大学风靡,一般女生是沉迷于亦舒、琼瑶、三毛的作品,而我却对武侠小说疯狂着迷,宿舍走廊的路灯下、公共卫生间的窗户口经常出现我夜读的身影。
此后的三十年,我基本看遍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还珠楼主、诸葛青云、卧龙生等人的作品,对于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人的作品我更是如数家珍,一次又一次的借阅,反复的租借,直至购买了三人的全集。有趣的是,几年前,我曾在省法官学院讲授过几期《庭审驾驭》,讲到最后,我总不由自主地提及“无招胜有招”,总会讲到耳熟能详的大侠们从学招、练招直致最后无招的境界,以此来勉励年轻法官从开始的循规蹈矩逐步地到驾轻就熟,每每讲到此,总会引来学员们的哄堂大笑,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教员是个武侠迷呢?!
时至今日,电视、网络如此之发达,电子书普及,但纸质书仍是我的最爱,我的办公桌上、床头柜上,从来就不缺乏书的身影。无论出差还是旅行,我都要往行李中塞上一两本书,临睡时不看上两页难以入眠。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打开书,就如同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历史的通道。在书中,广阔的世界缩小了,漫长的历史缩短了。所以,我认为喜欢读书的人永远不会孤独,因为,在书中,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也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奇异生活。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春花秋月,岁月寂然运行,只要手中有书,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读,无论悲喜,书中自有乾坤。
让我们读书吧,我相信,与书为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