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苏州市吴江区法院再次集中公开宣判了4起危险驾驶案件,周某、朱某等4名被告人因醉酒后驾驶车辆,被分别判处拘役1个月至3个月的刑罚,并处罚金。

  据了解,这4起危险驾驶案的被告人均属醉酒后驾驶,案发时他们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从140至220mg/100ml不等,远远超过80mg/100ml的入罪标准。案件中的4名被告人,明知醉酒驾车存在危险性,依然罔顾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驾驶二轮摩托车、轿车等机动车辆,因发生碰擦事故或直接被交警部门查获。该院选择在临近元旦、春节假期时对醉驾案件进行集中宣判,为的是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范意识,在年底聚会时杜绝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

  醉酒驾驶仍然呈现多发态势

  据介绍,2016年该院共受理因醉酒驾驶引发的危险驾驶案415件,比2015年的282件有大幅增长,增幅达47%。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公安交警部门加大了道路巡查力度之外,酒驾乃至醉驾的危害性仍没有引起驾车者足够的重视,违法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普遍存在。在该院2016年审理418名醉驾案件被告人中,男性408人,占绝大多数,但也有10名女性。从年龄构成看,70后、80后有接近300人,占七成以上,值得关注的是90后也有57人,这一年龄段正是社会中坚成员,随着事业、家庭的稳定,应酬、聚会较多,出现醉驾的概率增大。

  醉驾入刑5年多市民侥幸心理仍严重

  在审理该类案件时,法官发现,仍有不少机动车驾驶人员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缺乏了解,对酒后驾车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许多人认为酒后驾车只要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就不必大惊小怪。然而,人们在饮酒后,由于酒精对中枢神经的麻醉抑制作用,导致触觉迟钝,视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应变能力减弱,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距离、速度、方向,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据分析,饭桌上的派酒、劝酒等不良习惯也是引发醉酒驾驶的原因之一。在畸形的酒文化影响下,不少人还是喜欢用酒衡量彼此之间的亲疏,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言语刺激下,往往将醉驾的危险后果抛到九霄云外,且对他人的劝阻盲目自信,使得醉驾可能性极高。

  杜绝醉驾仍需大力综合治理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对于有效预防和遏制醉酒驾驶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该院积极与其他司法机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以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为目标,推动形成从行政处罚到刑事处罚的完整而严密的惩防体系。该院每年都会多次组织专项集中宣判,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借助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醉驾的严重危害,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机动车驾驶人员提升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在当天的集中宣判时,法官再次提醒市民,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侥幸心理,切记“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特别是元旦、春节等假期即将来临,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饮酒的机会增多,但一定要多为自己和他人着想,牢记出行切勿酒后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