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重在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干部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严管理干部,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要管思想、管作风。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管理干部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行动的标尺。管人管思想、管作风是一个新课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准确把握“管思想、管作风”的本真内涵和目标要求,以目标引领行动,以行动决定未来,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思想中凝聚强大共识。

  筑牢政治自觉,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明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为管人管思想管作风指明了立足点、界定了新标尺,指明了重要方向和基本保证。讲政治是干部的第一位要求,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有力实现党的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具体说来,党的各项决策部署最终要靠各级干部去贯彻去落实,党的坚强领导最终要由各级党组织、各级干部去实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更正确的感觉他。理解先行,行动更明。管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就是要看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真理解还是假理解,是真落实还是假落实,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还是消极被动、机械、应付,这是检验是否管好干部思想和作风最好的“试金石”。

  筑牢思想自觉,对“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高度认同。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立场是干部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价值观问题外在表现就是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最好呈现办法就是具体化。具体说来,就是把群众期望、群众诉求、群众怨愤、群众行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拥有足够分量,这是思想上清醒、作风上过硬、行动上有力的重要保证。管思想、管作风,就是要推动各级干部把党的事业真正植根于人民,事业发展真正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彰显并真正实现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作为开展一切工作、出台一切政策、进行一切部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筑牢行动自觉,对“党的最新建党思想”高度认同。从思想建党到制度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干部不能一选了之,一用了之,还要严格管起来,把严格要求和培养教育结合起来。思想建党,突出强化干部的“自律”,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带有更根本的意义。制度治党,突出强化对干部的“他律”,通过有形的规则规矩确保无形的思想不落空、起作用,带有工具本位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打铁还须自身硬,官人者必先正己。管思想、管作风对“自律”和“他律”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管思想者,思想认识必高人一着,管作风者,作风修养必过硬三分,进而才可实现真管真治,尽到真责、真问责;敢管敢治,不信邪、不手软,出拳亮剑;善管善治,有能力、有本领;长管长治,见实效、管长远。

  筑牢理性自觉,对“党的科学执政规律”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处理复杂经济利益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中,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从严管理干部、做到管事管人,管人就要管思想、管作风同样要遵循基本规律、讲究科学方法。从理论上看,“看管”一个人的思想是有极大难度的,因为思想是无形的、易变的、复杂的,但这并不是表明思想就无法科学管控的,此时“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要坚持“上不封顶”,就是凡是有利于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谋求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要“不设上线”“积极”地管,就是大力鼓励和引导、大力赞扬和发扬,着力营造思想竞相迸发、观点有力碰撞的良好氛围;坚持“底线不破”,就是凡是损害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危害党的事业科学发展、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的思想,要一着不让、当仁不让地管起来,严起来,不打和牌、不和稀泥,进而切实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实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