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仓库里的老人
作者:杨小英 发布时间:2016-11-21 浏览次数:5276
周五下午,难得有半天不开庭。本想偷懒放松片刻,想起有个案件需调查婚姻登记材料,还有案件的应诉材料和几份判决书未能送达,想想就坐不住了。
懒是偷不成了!立即申请车辆,叫上同事,我们出发了。
因为待办事项多,我跟驾驶员说好,拣最紧急的事情办。到台城的一个社区贴完公告,顺便到民政局调好材料后,我们决定先到最远的一处送达判决书。
那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标的额只有2万元,但是我印象特别深刻,除了送达应诉材料时费了老大劲外,更因为那个躲在仓库里的老人让我心疼。
案件并不复杂。债务人袁某向债权人陈某借款2万元并出具了借条,裴某为该笔借款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借款到期后,袁某未按约还款。陈某催要无果,遂将袁某和裴某诉至法院,要求袁某归还借款,裴某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排期、送达,一切安排妥当。不过,寄给袁某和裴某的传票等材料很快被退回,且邮件上注明退回原因是“无联系方式”“家人拒收” 。原告陈某听说裴某外面债务较多,便撤回了对裴某的诉讼,但坚持要求袁某承担还款责任。
邮寄送达不了,我们只能上门送达。袁某所在的村我没有去过,驾驶员也不认识路。我设法找到了当地村干部的电话号码,拨通说明来意后,村干部答应安排人领我们前去送达。奇怪的是,袁某家并不在村子周围,而是和其他十来户人家一起住到了另一个村的一角,离村部和同村其他组都很远。领路的人带我们到了去袁某家必经的小桥边,告诉我们需自己步行才能到达,且表示不方便继续带路,让我们边走边问。
谢过了带路人,我和同事步行前去送达。一路上,问过了好几个人,才弄清了袁某的家。
不巧的是,袁某家大门紧锁,根本没有人。但看着满场晾晒的粮食,我知道他家里人一定没有走远,更何况我们来的路上远远看到他家门前闪过人影。
再向邻居打听,邻居们很警惕,问我们的来意。我表明身份后,邻居告诉我,袁某不在家,但其父亲在家。袁某好像欠了不少钱,常有债主登门,袁父一听说有人找就吓得躲起来了。我向邻居释明,袁某的债务与其父母无关,我们来只是为了送达应诉材料。邻居松了一口气,于是带我们去找袁父。
邻居熟门熟路地找到院子里,一面推开一扇门,一面解释:“别怕,法院的送传票,不要你们老的还钱。”
屋子里黑乎乎的,定睛细看,原来是一个仓库,里面囤着粮食和柴火,一个老人踡在角落里,惊惧地望着我。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直发酸,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
邻居将老人拉起来,我才发现老人腿脚不便。再次说明来意后,老人打开门锁,让我们进去说话。
不一会儿,袁某的母亲也回来了。两位老人直倒苦水,儿子不在家,老是有人上门要债,他们这是怕了。我反复释明,袁某的债务与父母无关,只要他们负责将材料转交袁某就行了。袁母提供了袁某的号码,电话拨通后,我询问了基本情况,袁某承认借款事实,但态度恶劣。我在电话里通知其开庭时间和地点,并告知其应诉材料已交其父母代收。袁某很不以为然,表示不会到庭,随后挂断电话,再拨打就无法接通了,明显是将我的电话拉黑了。
应诉材料送达了,案件也如期开庭,袁某果然没来。
判决并不困难,但是判决书寄了两次也没能送达,仍然是“拒收”。
这次我们还要到袁某家送达,因为不需要问路,也没有惊动别人。巧得很,一进院子,就看见袁父坐在废弃的猪圈里剁猪草,他腿脚不便,也没人提前通知,所以并没有躲起来。
我告诉老人,袁某的债务纠纷已经判决,请他转交判决书。看着老人浑浊的眼睛,我心里一片酸涩。袁某借钱不还,作为朋友不义;遇到事情避而不见,而让风烛残年的父母面对债权人的责难,作为儿子,袁某也是不孝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也有逐步年老的双亲,面对父母,我总希望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可是,每当想到袁父那蜷缩的身影、惊惧的眼神,我的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黯然与纠结。
但愿,袁某之流不再出现,老人再也无需东躲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