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法院三十年之变化
作者:黄玉宝 发布时间:2008-05-19 浏览次数:378
本网徐州讯:“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享受着无纸办公的便捷;在立案调解室中,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诉说;在庄严的法庭内,履行法律神圣的职责的时候,我们的思绪万千,回想三十年前,我们不免感慨。
三十年前,睢宁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县城,睢宁法院坐落在这个小县城的中心,那时的条件可想而知,人们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甚至不知法院的职责为何?法律极不健全,几乎找不到可以适用于司法实务中的法律条文,整个法院没有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办案多数凭借的是政策的号召,人们的感觉和道德舆论的认同度,方式与方法简单粗暴,时时声称“什么是法律,我说的就是法律。”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睢宁这个古老的城市位置依然没有改变,但三十年前一派破落的景象没有了,很小很小的城市如今也已长的很大很大,宽广的柏油马路,高耸的楼房建筑,令人痴迷喧嚣、繁荣气象随处可见。睢宁法院为经济发展也从睢宁城的心脏部位迁移至这个城市的西北部,九层的现代化的审判办公综合大楼拔地而起,新的环境造就了新的气象。
先来说说这里的人们。经常穿梭、奔走在办公室、调解室、和庄严法庭内外忙碌的身影,被世人尊称为“法官”,他们拥有广博的法律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处理问题严格法律规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这里有多次被上级法院表彰因工作累出一身病 “左手照样写华章” 的法官许雪樵;刚正不阿,被誉为女包公的法官佟玲;以情感人,严谨求是的诗人法官“老彭”;雷厉风行,善于调解,内退后勇于挑担法官夏春海;扎根基层法庭,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和每一起纠纷,追求公正高效权威价值法官姚秀金……。
再让我们看看这里的执法。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和谐稳定是这里的根本宗旨。这里加强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建设,实施司法救助,建立“三农”案件和老弱幼小当事人诉讼的“绿色通道”,让权益受侵害的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这里实施法律救助,让有理的当事人打的赢官司;这里强化权利保障机制,让打赢官司的人,能实现最大的权益。人们争相传颂,信赖这里,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服,我们法庭上见”。这里的案件审判,刑事案件处理严格依法并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新机制;行政案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从源头上把关,变被动审判案件为主动的司法监督,依法促进行政机关规范执法,减少“官民”之间矛盾;民商事案件审理和执行,大力推行调解、和解机制,将矛盾消失在萌芽阶段。
最后,让我们看看这里的成绩。通过改革三十年的风云磨砺,睢宁法院硕果累累,职业化改革在这里扎根;这里的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成绩突出,十三项基础指标考核十一项位居全市前三;连续三年蝉联全省“优秀法院”;全省人民法庭综合考评前三名均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