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弄险
作者:朱洪勤 发布时间:2008-04-14 浏览次数:1865
诸葛亮出山后有两大贡献:其一是制订连吴抗曹、三分天下、后图霸业之方略,其二是治理蜀国,在其未死时保住了蜀地不亡。在实践过程中,诸葛基本完成了除一统天下之外的其他宏愿,此间他成功地运作了堪誉经典的一次弄险??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发西城,诸葛身边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卒,无奈之余遂孤城弹琴退仲达。尽管够险,但诸葛依然作出了绝对正确的判断,“此人(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终生难得的一次弄险,却再次挽救了蜀汉政权。
令世人扼腕的是,诸葛数次北伐皆未成正果,最终陨落军营!期间,大将魏延曾经提议弄险??以数千精兵穿插子午谷攻取魏都长安,可惜被诸葛以“此非万全之计”断然否决,认为如遇敌截杀则“大伤锐气”,故仍取“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之道。从战术角度看,诸葛用兵方法过于呆板,每次出兵都是大军进攻,不用奇兵突袭即不敢弄险,不符合《孙子兵法》正合奇胜的用兵原则,因而取大胜的概率偏低,更谈不上统一中原了。
其实,有的时候即便花一些代价,弄险仍是值得的。即或完全如诸葛所料,也至多损兵五千,于蜀而言并不撼及根本。何况倘若多几趟北伐,得多死多少个五千人,多花多少钱,多耗多少物呢?(事实恰恰如此)孰轻孰重,诸葛当不糊涂,何以因小失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蜀汉之敌偏偏克隆了魏延之计,邓艾率奇兵自阴平小道一举袭取了蜀都成都!
弄险或可称之为冒险,但绝不等于鲁莽。弄险有明确的目的性,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愿意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具有弄险精神的人独自坦然面对严峻形势的挑战,能够承受巨大的挫折和打击,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表现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们能在逆境中给人以强大激励。
西方列强的弄险精神是导致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在近现代西方发展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英、法等国对海外各大洲的探索和拓殖便是如此。弄险精神造就了西方世界的工业技术文明、繁荣民主以及国民的独立开放自由。
就普遍性而言,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弄险精神至今尚难确立,要想获取科学民主文明的巨大进步总是难上加难。何也?政治上的束缚,精神上的控制,本身上的自抑,使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国不能尽其力。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和智慧,但要突破现有的社会习惯和模式去弄险,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敢于和勇于为之。相反,随着经验和智慧的增加,为了降低隐忧,人类更容易产生胆怯,更乐意按部就班。愈聪明愈不自信,愈不会轻易朝着不甚明确的目标前进,以致从根本上丧失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
当我们遇到旧的习惯势力或不合理的制度时,我们当然知道要设法去改革和变更它,而促成改革和变更的势头本身就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弄险。但不管怎么说,为了新的世界的文明进步,为了新的更大的成功,弄险精神无疑是十分需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世界永远青睐具有弄险精神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