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理学》有感
作者:樊荣 发布时间:2013-01-14 浏览次数:1289
任何思想旅行都不会有终点。进入法院工作四年时间,笔者努力寻找并追求法律实务和法律前沿思想的契合。近来,尤感肚中墨水日渐干涸,故挑选几本理论书籍充电。
这本法理学是庞德以近乎九十的高龄向他一生钟情的法理学所作的谢幕性演出,既是他的代表作品,又是他晚年的最后力作。就在这部五卷本著作面世不到五年之际,他的主人终于走完长长的人生之旅和非常成功的学术之途,驾鹤西去。《法理学》虽然主要是庞氏早年作品的汇集,但这些作品是经由一位饱经学术沧桑和世事变故的陈宫老人的编纂而形成的整体,是这位老人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学业所作的富含深情的学术鉴定。年轻人的锐敏和学术老人的成熟,浑然一体地融汇于这部巨著之中。这正是本书的一大魅力所在。
庞德在学术研究方面视野极为宏阔,而同时又极擅作精微细密的考辩,读他的《法理学》,会随处发现他也有中国老式学者注重考据的印痕。他坐镇社会法学领地,但又非常明了其他学派的长短,并且从不拒绝吸纳。他不仅是某个领域或者学派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他还是个开放的、又广阔胸襟的学术绅士。他是一位典型的务实的现实主义者,但又极为关注历史,所论所述多为相关主题的全部学术精华的总结。他并非只看重社会学方法,而是也非常注重运用其他方法,包括自然科学方法,比如,他总是像收集和运用植物标本那样研究法律问题。
当下国内的主流法理学,还被人们谦逊地称为法学基础理论,其体系、内容和基本指向,同西方学人的主流法律学几乎毫无相似之处,而这种巨大的差异既不是一句中国特色的解析所能了得,更不是我强他弱所造成的硕果。这也是我选择阅读本书的一大动因。
独立而完整的学科,通常是由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正是这些要素的独立存在,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发生关联作用,使得这门学科能够作为一种规范的或具有科学意义的学术现象,而体现其自在自为的价值。法理学作为法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有构成要素问题,它应当由内容型要素、方法性要素和渊源性要素所构成。然而迄今中国法理学的结构中,差不多仍然主要只有一个要素,就是中国学人所阐发的以理论学说为主体的法理学的内容性要素;虽然也有些许的方法论阐述,因为所占比重甚微,对于改变法理学结构的单一性,也是杯水车薪;而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匮乏渊源性要素,没有把渊源性要素作为法理学结构中同内容性要素平行的要素看待,尤其是没有把法理学流派思潮和人物作品这些基本的资源作为法理学的渊源性要素有规模地引入法理学。阅读庞德《法理学》,首先使我学习了二百万言的系统化的法理学理论学说,也就是法理学方面的内容性要素。然而,庞德的《法理学》更为我展示了一个由内容性要素、方法性要素、渊源性要素所完整构成的法理学体系,且集中和系统地包涵了法理学的资源、进路和动因这些渊源性要素,特别是法理学流派思潮和人物作品两方面的资源性要素。庞德《法理学》所阐述的每一个理论学说,几乎都有渊源性要素作为支撑。它是一部立体性的法理学。
学以致用是读书根本之目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别令人振奋的时期,也是一个处于需要人们对现状进行深度思考和引领的非常时期。让书本成为你的亲密伙伴,能够指引你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