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安静》这本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他说:“这个社会最可贵的就是安静,安静最难,因为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都很浮躁。可是,没有安静,就不会有内心生活,一个人外在生活再丰富也要转化、消化成内心生活,但如果没有安静就无法消化。”

 

从刚参加工作到现在,在乡间的小镇上,我不知不觉地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安静、简单。早晨在鸟叫声中醒来,拉开窗帘,眼前是绿油油的稻田,傍晚漫步在小道上,静谧地只听到青蛙、昆虫的声音。只身一人住在这边,起初,有些孤单和害怕,逐渐适应后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时,我也去广场凑凑热闹,浮躁的内心在人群中平息。

 

轻扬的舞步,活跃的篮球身影,游移的滑板,欢乐而不喧闹的广场。隔岸观赏的我跟着音乐走,微风拂来,看着眼前的溪水,爸爸和我的身影便显现在石头桥上,一抹微笑悄然带动了嘴唇,心安于这片树荫下。昏黄的灯光,石榴的红花吸引了我的目光。路边入口放映着黑白的战争年代电影,三三两两的人在周围落地而坐,你要知道这就代表的是星期六。绿树草丛茵茵,富于色彩的月季总让我误认成玫瑰,这儿夹竹桃开的是白色的花,还有那种不知名的树挂了一串串我喜欢的淡紫。

 

这个角落让我的心境此一时彼一时,曾经让我伤感的旋律再也没有响起,越发感觉这是个信息交换的场所,从菜市场到家长里短;这里年龄是多层次的,襁褓的婴儿,咿呀学步的幼童,飞扬的篮球……用三轮车载着老奶奶散步的白发苍苍的老头。在这里我遇到过不同职业又能引起我想寻求人生迷惑答案的人,退休的老者无不向我提起文革及他们知青下乡的年月,但没有太多的言语去叙述那时那事,他们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有太多不能自己掌控的,有无奈和烦恼,但现在你们这代生活多美好啊,选择的自由比我们多啊。”

 

徒步走在安静的乡间大道上,我的脑里交错着岁月、颜色和滋味。一草一木提示着季节,我问自己在这里所尝过的苦、辣、酸、甜最深刻是什么,所经历的感受最形象的表述是什么,思索之后,即是:苦—浓浓的醇品咖啡;辣—生吃尖椒后要咬断舌根吐火的感觉;酸—鲜榨柠檬汁不加糖亦或是上海同聚堂白醋;甜—一大盘奶油大口大口吃掉。孤独是被蚊子咬后你发现自己居然有感觉;伤心是任凭眼泪倾淌及接连几天的眼睛浮肿;愤怒是所有的废纸全部撕成碎片,用拳头揍柔软的被子;高兴是不停地笑,然后一个星期吃饭难张嘴,因为笑肌损伤,去上海那次就是;平淡是天天喝粥依然那么津津有味,浓味的咖啡、豆浆、牛奶换成白开水可以习惯却觉得清甜。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的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