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要穿厚一些
作者:万小勇 发布时间:2008-01-24 浏览次数:1772
拜读了刘星的《西窗法雨》中地理环境中的法律一篇,感悟颇深,大意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地理因素说”,法律不仅事实上而且应该和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温差、土质、水质、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孟德斯鸠认为,热带及亚热带国家所以盛行严刑峻法是因为那里的酷热容易使人暴躁和不理智;温带寒带国家所以刑罚较宽和就是因为适中及严寒的温度使人冷静和理智。
读完这篇文章,不禁想到了前几日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法院法官被披露不穿制服开庭的报道。其中一位女审判人员穿一红羽绒服在开庭,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味道。当然法官的这种做法的确存在问题,西方有句谚语“仅次于上帝完美的人是法官”。法官怎么能这样不把自己当作完美的人呢?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着善意的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法官。我国法官职业道德规范中也明确规定了法官应当遵守的司法礼仪,法官为什么还这样做呢?其实人们看到的是文字上的东西,而有些东西人们从文字上是看不到的。
首先,法官的制服是不会因为地区气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全国从黑龙江的法院到广州的法院法官的制服均是一样的,不论是颜色、种类还是式样。服装的发放其他法院笔者不全了解据自己本身而言,服装的发放也不是多频繁,从制服改革到现在制服的发放是屈指可数的几次许多制服已是油光发亮,甚至已是补丁重重了,尤其是法院中的执行人员,由于工作性质要求需整天在户外活动,制服的损坏程度就更大了,冬天也没有棉大衣,待遇上不如公安人员。
我国是一个多种气候并存的国家,气候南北温差相差较大,加上各地法院经济条件不同,肖扬院长曾说过“目前我国地方法院的法官通常有地方自己任免,自己管理,一切待遇都由地方提供”。很难想象,在北方一个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薄制服的法官在没有暖气设施的审判庭能够耐心听取穿着厚厚羽绒服的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答辩?我不是在为那位女法官去辩解什么。其实在许多基层法庭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法官也是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知冷知热的人。如果真能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地理因素说”所说的那样,法律能够因气候的不同而不同,法官的制服是否也能因气候的不同而不同?在要求法官在遵守自己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能否给不同地理环境的法官一点人文关怀呢?天冷了,要穿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