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徐州讯:如一声惊雷,响彻大地;如一阵清风,吹拂人心;带来的是震撼人心,留下的是余味无穷。20071216,《新华日报》一版(A版)刊登了《贾汪:过五年紧日子还清农民陈年旧债》一文,引起了睢宁县人民法院党组的高度重视,院党组书记、院长陈英波当即书面批示在全院范围开展对贾汪事迹的大讨论,并要求各部门写出反馈意见进行汇总。

贾汪事迹一出,对于同处苏北大地的睢宁县极具借鉴意义,而对于睢宁法院的干警而言,似乎感受更为深刻。同样的相对落后,同样的经济基础薄弱,同样的负债累累,同样的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而这一状况从2003年持续至今,新办公大楼的落成带来了审判工作环境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还债压力、资金缺口和不高的福利待遇,使法院工作捉襟见肘。尽管这样,睢宁法院的全体干警在党组的领导下,迎难而上,不仅连续三年在全市法院年终考评中位居前列,更是连续两年被省高院授予“优秀法院”的光荣称号。全省规范化试点单位、法官职业化试点单位的头衔、多名省市优秀法官、无数的荣誉勋章显示了睢宁法院在困境中的崛起的不屈精神和在成绩前仍奋斗不息的精神。如火如荼的职业化,愈演愈烈的争创全国优秀法院,没有在困境前止步,相反有燎原之势。

“发展也是政绩,还债也是政绩”,这是贾汪事迹的精辟总结,也是法院今后工作的指导方向。四年来,睢宁法院面对重重困难,积极应对,争取上级政法委、法院支持的同时,更多次奔走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向领导及时汇报法院工作的情况和遇到的阻碍,得到了县领导的理解和关注,并多次拨付专项资金解决法院工作的燃眉之急。法院在紧衣缩食中保质保量地办公,完成每年的审判任务,每年将所收诉讼费的绝大部分用于偿还外债,干警要成绩不要福利,讲奉献不讲所取,审判事业节节高,丰收硕果累累出。

尽管如此,现在仍然面临着2000余万元的外债,外部环境受限于县财政的相对落后,内部又面对诉讼费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睢宁法院前路举步维艰,贾汪事迹一出,犹如一针强心剂,燃起了干警的满腔热情;犹如一盏明灯,让法院看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讨论,该院从党组到干警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了《学习贾汪事迹实施意见》,该意见是对该院各部门学习情况的汇总,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团结一致的意识,共同渡难关。在优先保障正常办案费用支出的同时,向贾汪区政府那样,对外,积极向党委、政府及上级法院争取资金与支持,对内,必须坚持勤俭节约,减少开支。在完成审判执行的任务的前提下,争取用3-5年时间还清全部欠债,逐步提高干警的福利待遇,使广大干警早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树立节约为本意识,从点滴做起。改变以往的习惯,注重生活细节,开展节约大比拼活动。将精打细算延伸到日常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围绕“增收节支,适当从紧,保证重点”的原则,对诉讼成本进行严格管理,将成本控制精确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电话、每一张纸,树立建设创业的雄心大志:坚持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岗位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治小家的理念治理大家庭。

三是树立诚信为美意识,努力兑现承诺。贾汪事迹折射的另一面就是诚信。古人以诚信为美,在我国民法,诚实信用也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其中。政府要诚信,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作为司法为民的窗口更需要的是诚信。兑现“公正司法、廉洁高效”的承诺,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不负于民的重任。法治的今天,法院的社会地位始终无法和其国家审判机关称谓相提并论,主要和法院的社会诚信度不高有关,社会评价的降低不仅仅使法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更是成为法院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