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有一种民俗,大年三十吃铰子,要在铰子里放一枚铜钱儿(后来改用硬币),叫“财兴钱”。谁吃着谁有福,大福大贵,象征着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一进腊月,全村人擦萝卜、洗葱姜、刷案板、割猪肉、乒乒乓乓,剁馅儿。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喜气洋洋包饺子。妈妈擀皮儿。她干的擀皮儿,中间厚四边薄,装馅多,不易破,评为最佳皮儿。姐姐虽没当过兵,但她参加过军训。她心灵手巧,跟老班长学会了包饺子。出自她手的什么“传统式”、“现代化”、“老和尚头”等,有椤有角,像模像样的。

不一会,饺子全包好了,不大不小的饺子依次排开,摆了一案板,个个像出征的武士。

按照地当风俗,下饺子时须放挂鞭炮。我将一千响的“大地红”,挑到窗下,随着鞭炮劈哩叭啦的爆炸声,妈妈乒乒乓乓的往锅里下水饺,刚烧开的满满一锅开水上下翻滚着浪花。稍停片刻,妈妈用铝勺一搅(防止饺子粘在一起),扑扑腾腾的水饺随着水花打着滚儿翻上翻下,香味四溢……

“啪”!当姐姐刚刚端起一碗带有花边的水饺,被妈妈一眼瞧见,上前一步夺过碗去,放到我的手上,冷冷地对姐姐说:“这是你弟弟的!”

“怎么”,姐姐一脸愠怒,说:“平时吃的穿的你总是向着弟弟,这大年年吃水饺,你的我的,还有什么男女之分,还有什么讲究?”

妈妈被姐姐问住了,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一时又不好说出口,像似有难言之隐,弄得我也很尴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为好。

正在这时,门外响起了铿锵铿锵的锣鼓声!我出门一看,我们学校的李校长,班主任王老师,带着一帮“红领巾”,给我们家送喜报来了。

没等妈妈开口,李校长紧紧的握住妈妈的手,激动的说:“老嫂子,你养了一个好女儿,德才兼备,她写了一篇批判“重男轻女”的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还获得了一等奖!”

妈妈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不好意思的说:“哎呀都怪我老脑筋,重男轻女,刚才包饺子,我偷偷地包了几个带花边的水饺,里面放上一枚财兴钱,总想让儿子吃着,惹得女儿哭丧着脸那……

妈妈说毕,从我手里接过带花边水饺的碗,递给姐姐,激动地说:“女儿,你吃吧,财兴财兴,将来有出息!”

门口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给春节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