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拒不赡养父母,是赡养纠纷案件中的常见现象。然而,发生在淮安市淮阴区的一起赡养纠纷,就打破了常规,两个兄弟三个姐妹--五个子女争着要赡养年过八旬、下肢瘫痪、老年痴呆的父亲,为此,还惊动了110、闹上了法庭,这到底是为了啥?

  纠纷缘起

  “老父亲被大哥接回去过春节,一去不复返。”弟弟徐亚斌诉说着“遭遇”。

  原来,已达87岁高龄的老人徐某某,原本与老伴独自生活,2013年生病出现老年痴呆症后,跟随二儿子徐某斌生活。不幸总是接踵而至,因为老年痴呆,神志不清,摔断了腿,以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2015年,徐某某的老伴因为心脏病去世。

  2016年春节,纠纷发生的节点。春节前,弟弟徐某斌接到哥哥徐某飞电话,说过春节了,想把老父亲接回家里过节,让自己也尽尽孝心。

  哥哥的话得到了弟弟的认可,答应让徐某飞把父亲接去过春节,但要求徐某飞春节后把父亲送回来,徐某飞满口答应。

  达成“协议”后,徐亚飞于2016年2月6日把老父亲接到了自己家中,过上了团圆佳节。

  春节后,在等待哥哥把老父亲送回来的徐亚斌,左等不来、右等不到,焦急的徐某斌给徐某飞打去电话,电话那头的徐某飞告诉弟弟:“父亲随我生活,由我们夫妻俩照顾他,就不到你家去了。”

  这通电话,在弟弟徐某斌、姐姐徐某珍等四兄妹中闹翻了天,他们四人一致认为徐亚飞不适合照顾老父亲。按照淮阴当地风俗,大儿子照顾老年人顺理成章,为何在其他的兄妹眼中却是不可以的呢,到底是因为要尽孝心还是有其他想法呢?

  这得回到三年前,2013年,住在乡下的徐某某患上了脑梗,被均在城里安家的子女们接到市里医院看病,当时老两口住在哥哥徐某飞家。仅仅在徐某飞家生活了八天,就因为徐某飞夫妻俩早出晚归,老人得不到照顾,加上徐某飞妻子以厕所有异味为由,不让老母亲上厕所,等等原因,老两口与小两口摩擦不断。老母亲找到徐某斌,坚决要求不再在老大家居住,徐某斌遂找了车子把父母从徐某飞家接走,从此以后,两位老人一直在徐某斌家生活。

  “母亲病危通知书下来时,大哥都不来医院照顾一下,现在把瘫痪的父亲放在他家,我可真是不放心。”徐某斌担心的说。

  大哥要尽孝心,弟弟和其他姊妹都不同意,争父矛盾已悄然升级。

  矛盾升级

  父亲被大哥接走拒不送回,探望总可以吧?

  徐某斌前往大哥家探望老父亲,却被拒绝。这个情况被三个姊妹得知,于是发生了今年3月14日的事件。

  3月14日,徐某飞的妻子沈某莲在给老公公喂完香蕉,准备出门买菜时,发现楼下聚集了二十多个人,停了三辆汽车,其中一辆面包车里还放了折叠床。“明显就是来抢人的!”沈某莲心有余悸的讲。

  争着赡养老父亲变成了公开抢人。

  沈某莲当即返回家中紧锁房门,任凭徐某斌、徐某珍等打砸就是拒不开门。无奈之下,徐某斌拨打了110,和警察一起来敲门,沈某莲仍然坚持不开门。

  门敲不开,父亲接不走。姊妹四个再次报警,声称徐某飞和沈某莲虐待老人。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果林派出所的民警来到徐某飞家,发现并没有虐待老人现象。第二天,派出所民警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组织五兄妹进行了调解,但几人态度都相当坚决,拒不相让。

  其实,在今年2月份,为了让徐某飞送回老人,徐某斌和徐某珍还找来中间人,从中说话。这个方法是有效的,2月24日中午,两兄弟在中间人的撮合下,坐到了一起吃了个饭,并达成兄弟两轮流照顾老人的协议,每家5个月,谁家照顾老人的退休工资就归谁家,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确认。

  可这个协议还没有开始就失效了。原因何在?

  三个姐妹不认可这份协议,她们认为,协议把三个女儿排除在赡养父亲的子女之外,是不合法的,因为儿子和女儿同样都有赡养父亲的权利和义务,徐某飞的做法就是为了钱。

  钱!五子争父纠纷发展到这儿,第一次提到了钱。这个钱,就是徐某某作为退休干部的退休金,一个月4800元,去世后,还十几万的抚恤金。

  到底是不是为了钱?案情继续往后发展。

  达成协议得不到施行,派出所处理无效。最终,双方走上了法庭。

  3月16日,徐某斌、徐某珍四兄妹将徐某飞告上了法庭,要求四兄妹有随时去徐某飞家探视、照顾父亲的权利,3月21日,又增加五子女轮流赡养父亲、轮流时间为两个月的诉讼请求。

  法庭能否化解这起少见的家庭纠纷,能否让矛盾已深的五兄妹坐到一起达成共识,能否回归到共同赡养年迈父亲的状态?

  问题解决

  “接到这个案子后,第一感觉就是赡养案的主体不适格,裁定驳回是基本的思路。可作为家事审判的法官,是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是我的职责,这促使我深入的了解案情,力争将纠纷化解。”承办法官郭云红说。

  4月20日,第一次庭审,双方当事人均到庭。

  徐某斌等四原告陈述着徐某飞不适合赡养父亲的理由,主要是基于父母健在时发生的问题,对徐某飞极其不信任。

  徐某飞则认为,父亲在弟弟家生活,是一直住在阴暗潮湿的车库里,对父亲身体很不利,弟弟徐某斌和妻子一起做生意比较忙,没时间照顾父亲,老人就是独自在车库摔伤腿的,不放心父亲在弟弟家生活。而自己将父亲安排在楼上朝阳的房间居住,妻子沈某莲原本开了个很赚钱的饼屋(每月至少收入1万元),为了照顾父亲,妻子将饼屋关了,专门在家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晚上自己睡在老父亲旁边照看。不把父亲送回弟弟家去,完全是为了尽孝心,让父亲生活得好一点。过来两个多月,老父亲的神志比以前清醒了不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事纠纷真是复杂。为了一探究竟,少年庭庭长郭云红决定休庭,亲自前往原、被告家中看看情况。

  郭庭长一行来到徐某飞家,看到老人徐某某居住的房间属于朝阳房,干净整洁,老人睡在气垫床上,有尿不湿、换洗衣物等日常用品,老人生活得比较好。

  随后,郭庭长看到徐某斌家住在二楼,三室一厅,分别住着徐某斌夫妻俩、徐某斌岳父和女儿,楼上没有徐某某的房间。徐某某常年居住的地下车库,潮湿不通风,卧床不起的老年人长期住在地下室确实不利于身心健康。

  5月16日,郭庭长带着书记员再次来到原被告家中,开展“背对背”的调解工作。

  “我提两个方案,一是由我独自赡养,二是我和徐某斌轮流赡养,时间相同,姊妹三个不参与赡养,药费以及尿不湿等费用从父亲退休工资里支付,不够的,由我和徐某斌共同承担,徐某斌若不愿意,则由我一人承担。如果父亲在我这生活,他们可以一个一个来探望,但不能一起来。但在徐某斌家不能放在地下车库。”徐某飞提的方案。

  在徐某飞家,郭庭长看到,徐某某较上次来看时,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已经能读报纸,认清字了。

  “作为儿子,我必须要赡养父亲,我和大姐他们意见一致,要兄妹五个轮流赡养,每人照顾两个月。”徐某斌和其他姊妹三个意见统一。

  “背对背”调解成效不明显。

  郭云红庭长想到将庭审放到社区--徐某飞居住的小区,并邀请老龄委、社区干部参与、现场旁听群众评说的办法,努力缩小原被告双方的心里差距。

  5月19日下午三时,巡回法庭在长江路小区广场准时开庭。旁听群众坐满了小广场。

  庭审刚开始,双方仍然火药味十足,互不相让。主审法官只得宣布休庭,进入调解阶段。在法官的主持下,在老龄委干部、社区干部和旁听群众的劝说下,原告方有所松动,徐某斌同意将父亲接到楼上居住,三个姊妹不参与赡养,由两个兄弟轮流赡养老人,每家四个月,老人在哪家工资即由哪家支配。

  随后,五个兄妹做到了一起,签订了调解协议。至此,持续4个月的父亲争夺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至于前面提到的钱,五个子女争着赡养父亲,到底是不是为了钱呢?

  徐某飞是乡镇干部,妻子开饼屋生意不错,为了照顾老父亲将饼屋关了,每年还要支付房租,老父亲的工资本也不在徐某飞处,徐某飞家收入稳定;徐某斌夫妻俩做生意,收入较好;三个姐妹家生活都很好,她们三人还表示,老人过世后的抚恤金她们一分也不要,给两个兄弟。

  看来,不是为了钱,都是为了尽孝心,但之前存在矛盾,相互不信任,都认为自己照顾父亲才能让父亲过得好。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希望徐氏五兄妹,能够认真履行调解协议,兄弟姐妹间和睦相处,更好地照顾老父亲,让年迈来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