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间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闫君 发布时间:2007-12-19 浏览次数:1894
[摘要]古人云:“家和万事兴”,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审判实践发现我们的家庭、家族矛盾已欲演欲烈,已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不得不将这一伦理道德问题作为社会法律现象来研究。本文就是从亲属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方面进行微析,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们指正。
[关键词]亲属间犯罪、家庭教育、思想道德
有位外国朋友说:“世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话一点不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猛烈发展,人民的思想意识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益已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上帝。一些人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将不择手段,甚至六亲不认,反目成仇。据了解,目前亲属间的犯罪日益增多,尤其是伤害类的犯罪更呈现上升趋势,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本文就亲属间犯罪的特点及根源进行探析。其犯罪特点主要如下:
一、类型上伤害类犯罪居多。据笔者统计我院连续两年来涉及到亲属之间,如叔侄、妯娌、姑嫂、叔嫂、兄弟、夫妻之间等犯罪中故意伤害罪占到95%,其他的如遗弃、虐待、重婚、盗窃等占到5%。
二、动机上大多属于激情犯罪。如第三者插足,保养情夫(妇),一些家庭生活琐事,相邻关系纠纷等。譬如简单的一句玩笑、口角、或其他家庭琐事等。有的人不是息事宁人,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或者是感情用事,图一时的痛快,结果是害人害己,遗恨终生。有案例报道,
三、起因上遗产及其他权属争纷等民事纠纷引发犯罪较多
当前因为简单的民事纠纷而引发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人对相互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不能采取正当的、合法的手段进行解决,而是感情用事,付诸于武力,认为胳膊粗力气大就是“理”,抱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秧”的错误信条。结果是害人害已,悔之晚矣。如兄弟、妯娌间因父母、公婆遗产分配不公或分家析产稍有不同就大吵大闹,不顾兄弟情义,有时拳头相向,更有甚者,双方家庭成员参战,互不相让,酿成伤害。本院去年审理一起妯娌间因屋前一排水沟归属问题而发生争执,进而撕打致脚踝骨骨折,法院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六个月。
为什么亲属间会突然反目成仇呢?笔者分析认为:
一、法律意识淡薄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人们依然为生存而发愁,由此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法制观念依然普遍淡薄,人们为了生存你争我夺,家族主义、家长主义、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地方甚至仍流传着 “打到的老婆柔倒的面”“拳头就是真理”等荒谬理论,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家人内部的事情也能犯罪,至于什么是“虐待罪”“遗弃罪”等等,其答案不言而喻。而当忍耐到达了极限的时候,悲剧便产生了。据了解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医疗、经济等条件原因,巫师看病,装神弄鬼,烧锅驱邪等封建迷信依然存在;一家兄弟几个推来让去,老人离家出走,沿街乞讨;奸情勾结谋害丈夫碎尸惨案等时有发生。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随身教师,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我国长期以来盛行“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理论和实践,家长对子女的体罚、辱骂至少在农村地区还是经常的和普遍的。
三、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作出一些违法的行为甚至犯罪。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不择手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横飞,亲情关系不断冷漠 ,再加上家庭等方面的因素,譬如外来不良文化、父母离异、父母对孩子管教不严、家庭的不良交往等造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犯罪的思想根源,正如佛教所言,上帝会让每一个人在死亡之前发疯。
针对以上犯罪如何才能更好的防范呢?笔者建议: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是预防各类刑事违法犯罪的治本措施,特别是对预防故意伤害犯罪案件成果会更为显著。如根据社区实际,采取建立法制宣传点,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建立巡回办案点对赡养、伤害等类型案件在涉案村里开庭、宣判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绝大多数故意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但是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遇事总以个人的喜怒、好恶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法律、道德的标准对其的约束则显得苍白无力,从而使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端正公民心目中的价值取向,用法律和道德的标准衡量是非,规范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才能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
二、加强良好的家庭教育,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团结友好,和睦共处,礼尚往来等优良民族传统享誉天下。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同时一些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侵蚀了部分人的灵魂和思想,人民的思想道德有下滑趋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再次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八荣八耻”顺民意、创新风应用而生。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做文明人”活动,树立遵纪守法,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友爱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增强法律素质。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树社会新风尚。
三、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教育感化,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司法保障是人民权利的最后一层屏障,是思想道德防线的边缘,换句话说,打官司是不得以而为之。亲属间矛盾属于家庭、家族内部矛盾,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因此没有不要将问题搞得太僵,其实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内部调解,教育感化等和平方式解决。因此,应该加强村委会、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物业公司等基层组织的调解作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使其真正成为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前沿陈地,在有暴力、伤害倾向的家庭、亲属间多做调解说服工作,教育感化,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出面解决,将矛盾化解到最小。但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都明哲保身,不喜欢参与旁人的矛盾之中,社区调解敷衍塞责,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是一个调解大国,其美誉之所以遍全球,就是因为基层组织这一战斗堡垒,犹如和风细雨般沐化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人文明了,家庭就和谐了,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