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班里也好,在饭桌旁也罢,我们太容易得到这样的告诫:你必须要适应社会。

诚然,于人于物,适应社会或环境委实太重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于悖于环境,即使贵为国宝,大熊猫也难逃岌岌可危的厄运。一个人,如果总与社会格格不融,不要说宏图大展,恐怕就连安身立命亦难从容。

然而,生存下来的都是优秀吗?屈原沉江了,杨靖宇死去了,张志新被割喉了,孙天帅被清除了,-------在他们毁灭之前哪一位“适者”不得低下自己的头颅?

单向的“适应”确是一条危险之路,它意味着无条件的妥协、不平等的交换。一味的去适应只能导致精神的枯萎和心灵的麻木。所以,我特别欣赏香港大学校长的一段话:“当代青年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勇于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承担,尤需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敢于批判的素质。”若干年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上生就曾这样告诉青年们:“只要能促进社会进步,即使看似不合时宜,也要积极去争,努力去做。”所以,我们在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会推动社会,改进社会的责任意识。

凛冽的冬天是被春挤走的,不是么?如果只是一味的去适应,我们还能看到繁花似锦的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