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盐城市区东部“边陲”的亭湖区法院盐东人民法庭,可谓是响名在外。

  庭长汪洋是全国办案标兵;副庭长李东生是盐城法院办案标兵;2名法官是盐城法院办案能手;全庭有2人荣立个人二等功。法庭多次被盐城中院表彰为先进集体; 2014、2015年全庭办结各类案件2600件,4名法官人均超400件以上、件件案结事了;连续两年从辖区党委、政府捧回“综合先进”大奖。

  一个普通的人民法庭标兵、功臣云集,审判业绩显赫,这般“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记者一行慕名走进了这个群体,找到了答案:彼此相依、团结奋斗是这个法庭勇于争先的“法宝”。

  同在一个屋檐下,不允许一个人掉队

  “我们有一个好班长、好师傅,他把我们当兄弟,以自已的表率作用满腔热情带着我们朝前闯”。法官郑春水深情地对记者说。

  在与郑春水交谈中,他讲述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

  郑春水原在一个司法局公证处工作,2012年39岁的他,凭借自身努力通过司法资格考试被并调入法院。踌躇满志的他欲想到法院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当法官的梦想。殊不知,起步对他来说是艰辛的,到法院首先得从干书记员工作做起。他忘不了第一次担任庭审书记员现场记录的情景,面对庄严审判台和炽热的旁听观众,手心冒汗心跳加快,记录的内容可用二字来形容“糟糕”。

  “首秀”砸了,郑春水在思想上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是这块“料”吗?情绪一度低落至极。细心的庭长汪洋看在眼里、想在心上。他说“进了法院的门,就是一家人,能在一个屋檐下打拼是缘分,绝不允许一个人掉队”。当天下午,汪洋在办公室与郑春水进行了一次促膝交谈:“世上无难事,只要下定决心克服,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就是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让郑春水服下了“定心丸”,从而坚定了立志从法的信心。

  轻装上阵,进取的欲望增强了,因此,边学、边干、边请教成了郑春水的工作常态。时任助审员的李东生把新来的伙伴当挚友,面对求教不厌其烦,及时给以支招,譬如如何又快又好做好庭审记录,可到网上先阅,再多看同事笔录,尔后根据案情把庭前准备做得充分、细致等等,及时帮助郑春水寻找启锁之钥。

  汪洋像严师一样,除对郑春水在日常业务学习抠得很细外,还给郑春水提供多种锻炼机会,让他观摩上级法院组织的庭审活动、定期与“高手”过招、适时组织全庭对其初任工作“挑刺”等,促使铆足干劲缩短落差,跟上全庭快转节奏。

  郑春水深深地被这种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浓浓之情所感染,勤奋学习乐此不疲、忘我工作一丝不苟,很快实现角色转变,一年后,顺利被任命为助理员,从最初审结案件56件上升至260件,时下已成为该庭一名不可多得的办案好手。

  为百姓排忧解难,不提倡“坐堂问案”

  在采访中,我们见到一组数据:2015年盐东人民法庭三名法官分别审结各类案件525、460、420件;发改案件数均只有1件;服判率高达98.7%。

  “如此高产,有什么秘诀吗?”汪洋坦诚地说:“盐东人民法庭有一个铁律,但凡涉及道交、房屋、供电以及突发棘手案件,不提倡坐堂问案,办案人员务必走进现场,了解成因、查明事实,确保案件审判精准、公正。”攀谈中汪洋如数家珍地讲起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事。

  2015年5月,南洋镇某村因网络信息不畅,请求电信公司派员查寻原因,电信公司接电后立即派员来到现场。维修技术人员经察看发现有故障,故登高检修。做这些细小的检修活,对于维修人员而言是小菜一碟。然而,事与愿违,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当这名维修工登高至3.5米时,不幸被掉落在身旁附近的高压线吸附悬挂在半空中,村民们在惊慌中用竹杆将其挑下致使摔伤。

  受伤者一纸诉状将供电局告上法庭,要求承担人身赔偿全部责任。供电部门心存不服,认为电信维修人员自身造成的事故,为何让他们当“冤大头”,拒绝赔偿。

  承办这起案件纠纷的法官周清郁没有坐堂问案,受案的当日,他就来到事发地现场勘察,很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且作出准确判断:本案应为三方有责。高压线断裂后供电部门未能及时组织抢修,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供电局应负主要责任不得推卸;按国标电信线路与供电线路之间的距离为3米,发生事故地段两线之间的距离仅有0.5米,电信局布线违规,另在组织维修时没有通知供电部门停电,亦应当承担次要责任;受伤者明知一人不得担当高空作业,却违背操作规程,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严谨的洞察判断言之有理、查之有据,最终三方接受了承办法官提出的调解处理方案,供电局赔偿14万余元,并表示服判不再上诉。此案成功审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片赞誉。

  2015年审理道交案件有195件,该庭对就案办案、坐堂审理说“不”,法官无论手头任务多么繁重,第一时间必到田间地头、事故现场实地察看、现场验证。盐城市交警部门的负责同志说:“盐东人民法庭审结的道交案件精准细致,90%以上的纠纷获得多方满意,创下无一例因道交案件审理不当而引起上访的新纪录。”

  审理疑难案件,不主导法官“单打独斗”

  “我们是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当你遇到困难时,全庭人员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助你迈过道道坎坷。”这是盐东人民法庭干警从内心发出的肺腑之言。

  今年3月份,该庭受理一起离婚案件,起诉者为女方。据了解这已是女方第三次提出离婚请求,前两次都以女方逃避扶助义务为由,法庭作出不准离婚的决定而驳回她的诉讼请求。

  女方李某与爱人青梅竹马,26岁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过而立之年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症,仅靠女方打工得来的收入难以为计,加之自付药费昂贵,债台高筑,日子苦得如黄莲一般。面对厄运,李某起初勉强应对,日子久了心理防线崩溃了,她伤心过哭泣过,谁能拯救她?她多次拷问自己这样的婚姻能持否?在痛苦中她作出离婚的决定。

  第一次到法庭,承办法官与她交谈,她坦诚地说,离婚不是因感情问题所致,主要考虑的是眼下自己爱莫能助,欲想解脱没有希望的责任。对这样的陈述承办法官直言不予理睬,理由是因病离弃,意在逃避辅助义务,这样的请求有悖常理。

  李某毕竟正值青春年华,加之常听街坊邻居的一些闲言碎语,那颗沉寂的心整日骚动不安,最终下定决心向命运抗争,再次走进法庭提出自己的诉求。按常规此案可以一判了结,为何举槌不敲呢?承办法官告诉说,此案涉及亲情、伦理、道德多元抉择,处理不当易激起社会的公愤。承办法官又以同样的理由否定了她的第二次诉求。

  “这次是铁了心,这条道一定走到底,如法庭再不作出明确答复,我就……。”女方三次要求离婚心情之切,且有失态之举,无形间给承办法官平添了巨大压力。

  “审理此类案件具有一定难度,不主导'单打独斗'',我们一起帮你处理!”庭长及时增援稳定了“军心”。随后带着承办法官三次走进这个落难的家庭。零距离接触后发现男方的父母通情达理十分大度,对儿子患病已倾其所有,考虑媳妇还很年青,不能让她在一棵病树上掉死,恳望法庭酌情处理。

  在庭长的主导下,双方进行五次调解,在最后一次调解中女方提出儿子归她抚养,遭男方拒绝。男方说:“留下儿子是我唯一的希望,你再婚还会有子的。”亲理、法理、伦理考验着法官的智慧,富有调解经验的汪洋真诚地对女方说:“这个曾经给过你许多温暖的人,现在只有也是唯一的要求,你能忍心拒绝吗?!”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语打开了李某的心扉,她当场流下了热泪,答应儿子随父生活,并同意一次性给男方作出63000元的经济补偿费,这桩离婚案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处理一些新类型案件时,盐东人民法庭同样是彼此相依,依靠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去年该庭审理一起外地连环套的货款纠纷,汪洋一面召开“诸葛亮”会议,组织全庭集思广益,一面帮助承办法官理顺法律关系,使这起案件如愿审结并案结事了。这家公司欣喜不已,专程给他们送来锦旗,称赞他们是“雪中送炭”的好法官。承办法官周清郁动情地说:“此案如没有庭长全程保驾,案件了结真的不会这样快、效果也不会这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