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悲天悯人
作者:陈雷 发布时间:2007-11-06 浏览次数:2380
医生做久了,面对病人陈述病情时想到的只是如何对症下药,往往忽视了病情会给病人带来多大的痛苦;老师做久了,批改作业时面对学生的错误,想到的只是让他订正错误,往往忽视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法官做久了,天天面对当事人的唠叨,当事人的激愤,想到的仅仅是适用什么样的法律而忽视当事人的感受。
这都是因为我们做着重复的工作,重复让我们机械地工作,忽视对我们的工作最有价值的部分。重复象一支最好的消磨激情的腐蚀剂,会在人心上慢慢地磨出一层茧花,由薄渐厚,把整个心壁包裹起来,使得人们不再轻易感动,缺少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法官,我们不仅要考虑法律适用的准确,更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受当事人的痛苦,才会客观公正地判决,才会使你的判决不至于那么冰冷。
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法官来讲是审判工作的有益补充,它能让法官贴近当事人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心焐热冰冷的法律,需要这样的情怀;让当事人理解法官,需要这样的情怀;让法官的判决案结事了,需要这样的情怀。
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法官敬业精神的体现,法官处于社会各类矛盾的风尖浪口之上,身负息诉服判的重任。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让法官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说,细心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诚心地劝慰开导双方,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敬业,感受到法官是在替自己着想,甘愿接受法官的调解。
悲天悯人的情怀丰满了法官的形象。印象中,人们总将法官想象成脸黑心硬、情淡义薄的形象,他们总是凶巴巴的坐在台上,他们总会板起面孔不苟言笑,除了法律他们从来不会将人情世故放在心上。法官们或许也是这样“打扮”自己的。然而,一个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法官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是和蔼可亲的,会是慈眉善目的,会是宽厚如长者的。
悲天悯人的情怀拓宽了法官博爱的胸怀,有着博爱胸怀的法官,才会将法官职业的社会作用发挥到极致。法官原本只需要使自己的判决无懈可击,不用去考虑败诉当事人压抑甚至激愤的情绪。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法官是却不愿有人背上这样的心理包袱,他会一次次的解释,一遍遍的劝导,直到当事人理解了法律,理清了争议,理顺了怨气。法官原本只需要对照事实和法律居中作出裁判,不用过多的考虑当事人的诉讼能力,但是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法官却不愿有人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会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直到他的当事人达成调解,避免了诉讼可能导致的两败俱伤。法官原本只需要完成份内的审判任务即可,不用去管案件之外的是是非非,但是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法官却不愿有人失去对于法律的信任,哪怕只是做一名倾听者,他的诚挚、真情和耐心却能够散去当事人心头的阴云。
“悲天悯人”对法官来讲早已超越了个人修养的范畴,它已经上升为法官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它不是某一个法官偶尔的善心一动,而是法官长明于心的正义之灯。它是法官真爱无痕的真实写照,也是法官设身处地直面当事人最好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