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似芜杂的大千世界其实有一条很清晰脉络,那就是“利”字。人们围绕这个“利”字相互交错,编织成了一张庞大无形的社会网络。在这张网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本逐利。

只是,利字当头,使人难免不会见利忘义,丢失做人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的转型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不够,在这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我们有一批官员开始滥用职权,乐此不疲地一头扎进钱眼里,以权牟利,中饱私囊。当他们居有毫宅,行有房车,坐拥美色,前呼后拥,沉湎于权力带来的快乐时,却失掉了自己为官的根本,更失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甚至沦为阶下囚,而失去了自由。

想来,古往今来因贪赃枉法的芸芸众生们,如明代刘谨,清代和坤,总是利用职权,不择手段地谋取不义之财。可是,当他们谋得万贯家财之时,也是自身毁灭之日。如此,不仅自己享受不到万贯家财,就连原有的人格也丧失了。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偷鸡不着,反而丢了把米。《红楼梦》中说的“因嫌纱帽小,只把枷来扛”,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人生的辩证法总是无情的,有得必有失,想得到更多,反而失之更惨。过于贪心的人,不仅享受不到“利”字给自己带来的幸福,而且弄不好最终还会把自己的一生也赔上了,这确实很不划算。然而,这种不划算的“生意”就是有人干,古代有之,当今步其后尘者仍不鲜见。

能经得住“利”字的诱惑,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面对得失,谁都要反复计算,权衡取舍,往往这种计算要相伴人的一生。古代有位叫公仪休的官员,就懂得“有”和“无”的哲理,他很喜欢吃鱼,于是有人便投其所好,送鱼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送鱼的人不解,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收鱼呢?”公仪休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收你送来的鱼。因为收了你送来的鱼,我就犯了受贿罪,就有可能被撤职,乌纱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我还拿什么东西买鱼呢?”看来,这位公仪休是懂得一点人生的辩证法的,他能守住自己的“无”,却使他有取用不尽的买鱼钱,从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很不错。?ィ?

??因此,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把握眼前其实就是珍惜未来,为政清廉其实就是留住幸福。“有”和“无”的辨证法确实是当今官员们必须掌握好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