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爱书的人,书都是生命和成长的一部分,几乎每个爱书的人,都有和书有关的成长故事。那些充满了魅力的文字,曾经照亮过少年时的梦想,直至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对个性、对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是所有青年豪迈的人生追求。一篇《陋室铭》表达了精神贵族们安于一隅却心怀天下的超拔豪迈。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人的一次长谈,读好书多了,就好像是在贤人的谆谆教诲下成长。曾文正公讲过:官宦之家,传不过两代;经商之家,传不过三代,只有耕读之家代代传。

 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登上航船,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人类千年文明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书影响人的一生。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学子时代,阅读课本,聆听老师的讲解,遨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得以不断汲取知识;书是收获希望的土地,阅读琳琅满目的书,我们就好像在夏夜里,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又好像在冬夜中,窗外飘着大雪,拥被而坐,倾听着俄罗斯文学大师们忧郁的诉说……夜深了,沉浸在书本里,遨游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倾听过去,触摸现在,叩响未知。那颗被凡尘的喧嚣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没有道理的。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风骨和气节,谈吐举止,为人处世,不经意之间便会流露出来。读书也是对思维和认识的拓展,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眼界开阔,眼界开阔的人才有资格从容,有资格超脱。培根讲过“知识就是力量”。古语言:读书知理。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当年毛泽东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马寅初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人生的品读,更让人成熟,让人成长。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在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许多原始的生命的本能与需求。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我们不否认进步,但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纯净的自然,如一本翻黄的旧书,如一首经典老歌。即使我们已经有着e时代的时尚外形,在内心的最深处,也许我们还执着于那种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登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以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求知欲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饱尝了知识,并经过实践发展,才可能对世界作出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需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迁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古人云立德立言,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人生入书,书的分量,即是人生的分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