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得”
作者:成效东 发布时间:2007-09-20 浏览次数:2407
“德者,得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有德的人,也就是有得。但得到的却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别人的尊重,做人的尊严。由此可见,“德”与“得”二字虽然同音,但含义却大相径庭。
古往今来,因“德”而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同样是史不绝书。要说“德”与“得”,还真是如影相随。在贪“得”之后,紧随着的便是缺“德”。比如:得到了一次非分的公款吃请,便缺少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一笔小人的贿赂,便缺乏了当权者的政德。因贪婪,想得到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到头来,毁掉的只能是自己的前程和生命。
凡是以“得”为先,贪得无厌从而葬送前程和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大到陈希同、王宝森,小到一般的贪污、受贿者,他们每“得”一次就向葬送自己的坟墓迈进一步,无不是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重则丢掉了脑袋,轻则钻进了牢笼。只为“得”而不顾虑“德”,多行不义必自毙,教训深刻,永远令人警醒和反思。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看来,“德”与“得”之间,当以“德”为先。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视百姓为“上帝”,以自身为“仆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死而后已。尽管他们已离我们而去,但至今仍得到人民的深切怀念。作为公仆,以“德”为先,就会体恤民疾民苦,倾听民意民声,而不会搜刮民脂民膏,更不会做出损国害民之事。这样的人,自然会得民心,而民心是“金不换”的财富。由此看来,弄清“德者,得也”的含义,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